为了推动移风易俗和保护资源,骨灰海撒是一种比较妥当的处理方式。北京于1993年首次组织了集体骨灰海撒。

1993年8月23日凌晨,随着一声低沉的汽笛长鸣,一艘担负着北京地区首次骨灰集体海撒之责的深蓝色海船划破淡淡的雾霭,离岸缓缓地向渤海深处驶去,船舷旁7只长方形的黑色木箱子安放的是39位已逝者的遗骨。他们有离退休干部,有医生、教师,还有工人、家庭主妇。

浅谈北京骨灰海撒的起源及发展

随着人们殡葬观念的改变,骨灰海撒的社会需求在不断增加,1994年市殡葬管理处、市殡葬协会首次出面为185位逝者举行了骨灰免费海撒活动。

据《北京日报》1994年5月25日6版消息《市殡葬管理处举行首次骨灰免费海撒》骨灰海撒是免费的,到市殡葬处登记海撒的亡人家属,只要出具必要的证明就可办理预约骨灰海撒。用免费的办法就是要积极推动这一让故人回归大自然新的骨灰处理方式。

到了1995年,这一中国殡葬历史上的重大革命为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所接受。当年在为140多位举行骨灰海撒活动的逝者中除了有普通的职工、居民以外,国家干部、知识分子及其他职业者亦占有相当的比例,一些生前职务级别高、知识层次高者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了。

北京最初的骨灰海撒程序是怎样办理的呢?

当年逝者家属是要抱着骨灰盒到中山公园里西侧的一溜平房里的办事处自愿办理预约骨灰海撒登记的,骨灰盒也安置在这里。

等到了来年清明节前后逝者家属们接到通知后齐聚中山公园中山堂为逝者开追思大会,主办方致悼词,乐队奏哀乐;然后家属们按顺序来到中山公园平房区存放骨灰处领取亲人骨灰并与亲人做最后告别录像,接着领取蹬车号牌及午餐;出中山公园西门左转蹬大客车去天津码头;中午登船每人发一白色胸花和一只白色马蹄莲花;伴随哀乐逝者家属按序出舱,工作人员抛洒骨灰家属与之一同抛掷手中的鲜花;数天后主办方会将海撒证书及一盘录像带邮寄至逝者家属。

可见当年的主办方对逝者的骨灰海撒仪式承办的规格那是相当之高。

宋朝舫是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唯一的一位专职骨灰撒海仪式主持人。她说,早期选择海撒的人并不多,基本上一年一两次集体海撒活动就能满足需求,甚至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组织海撒,直到2006年才由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专门负责骨灰撒海工作。现在集体海撒一年需要举行几十次。

当年海撒也没有专用船只,用的就是普通的轮船。2018年四月二日随着一声汽笛鸣响,一艘名为“国宾9号”的轮船收锚启航,搭载着骨灰和逝者亲属从天津市滨海新区国际邮轮母港码头缓缓驶向大海。自1994年北京市开展骨灰海撒活动以来,这是第447次出海,与之前不同的是,今天乘坐的是全国首艘骨灰海撒专用船,从今天开始北京的骨灰海撒活动将全部由“国宾9号”完成了。

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在改变。最新数据统计,北京市组织的骨灰海葬自1994年开始,至今已开展27年,期间共组织集体骨灰海葬活动584次,播撒骨灰25068份,组织家属参与79426人。作为一种不占地、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骨灰海葬已逐渐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