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点滴入人心。提及民生问题,它总如一股裹挟着暖流的春风,细致入微地穿掠过千家万户的生活。民生之计,是柴米油盐、是衣食住行、是婚丧嫁娶,更是始终与群众休戚相关的就医、住房、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

生态殡葬改革亦要兼顾公平

生态殡葬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倡导建设节地型墓位,提倡地面不建墓碑,地下不建硬质墓穴,墓碑小微化,最大限度降低硬化面积,并鼓励家庭成员合葬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等。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就如何安放“沉重的肉身”展开热议,其中“家庭成员合葬”这一以往殡葬改革中较少提及的建议,更是引起轩然大波。

相较于传统的土葬,生态殡葬更加节地和“绿色”,它不占土地或者占地极少,是未来殡葬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相关部委提出的“家庭成员合葬”,对比以往倡导的海葬、树葬更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便于祭奠,解决了“扫墓”人东奔西走、舟车劳顿之苦。此外,还能节约不少资金,是对于“厚养薄葬”的一种大胆尝试。

不得不承认,千百年来,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厚葬示孝”,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葬礼抑或“和祖宗葬在一起”,均会被认为是对逝者的大不敬,“死生亦大矣”,移风易俗绝非易事。而目前的“家庭成员合葬”实施起来可能也确有难度,它受制于墓穴限位、使用时限等实际操作问题。所以,网络上出现的对于生态殡葬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抵触与排斥的情绪实属正常,就像昔日殡葬改革推行火葬那样,生态葬的推广必定有一个先难后易、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生死观念未必不能改变,笔者已逝的外公外婆,均生于农村而后进城,在国家政策和周围人的同化效应中,坦然接受火葬的事实,只是交待走时要“穿得好点”。

人们一边高喊墓地太贵“死不起”,一边廉价环保的生态葬却推得慢,背后还有政策如何公平、均等化的问题,确保每个逝者的体面和尊严。我们绝不能让生态葬只沦为穷人的无奈选择。有钱有势的人,面对奢华墓地“不差钱”;在墓地价格高不可攀的现实面前,老百姓不得不被迫和家庭成员合葬在一起。这样,人们难免会有心理落差,从而对殡葬改革更加产生抵触心理。

如何把好政策落地好、实施好,是相关部门亟需探索与破解的问题。相信随着政府进一步强调殡葬行业的公益属性,对豪华坟墓的建造和营销实施问责,贯彻落实《意见》中明确强调的党员干部要带头遗体火化并参与节地生态安葬,生态殡葬的潮流终将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