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保山施甸县破陋习树新风,力推生态殡葬,走出了一条节地、生态、立体安葬的殡葬改革新路子。2017年11月,该县被确定为全国80个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 。

云南保山施甸县,全国80个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

云南施甸生态殡葬蔚然成风

建骨灰堂 守住耕地红线

距离仁和镇勒平村委会1公里的攀东山上,有一座古朴的骨灰堂,骨灰堂背靠青山,前临村庄田野,四周树木葱郁,环境优美。除骨灰堂主体建筑外配有停车场、养老互助站、红白喜事办事场所,功能齐全。

施甸县甸阳镇公益性公墓骨灰塔(楼)效果图

“占地10亩的骨灰堂于2016年7月动工,2017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目前,骨灰堂共有2860个穴位,目前已安放骨灰盒744冢,以目前6‰至7‰的死亡率计算,可以使用140年。” 勒平村党支部书记李华昌说,“以目前施甸殡葬改革的推进力度来说,施甸生态殡葬的落实将会让施甸人民享受到殡葬改革带来的生态文明。”

勒平村共有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811户3248人,全村山林面积3960亩,耕地2322亩,其中山地700亩。对于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勒平村来说,坟地占用了约1000亩地,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2014年,施甸县吹响殡葬改革的号角,勒平村深入农户家中宣传火化政策。每年重阳节,村里都会组织文艺表演活动,邀请全村680多位老年人参加,并向他们宣传火化政策,倡议老年人支持殡葬改革入骨灰堂安葬。

2016年2月,骨灰堂建设整体方案出台后,得到了村民的认同。2017年7月,骨灰堂建成后,村里组织老年人到骨灰堂参观,面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骨灰堂,90多位老人申请过世后安葬在此。

2016年以来,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施甸县按照“骨灰堂建设为主、公墓建设为辅”的思路,以县级融资补助一点、乡镇筹措一点、村(社区)拿出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形式、全力推进全县138个村114个骨灰堂建设。目前已有6个建成投入使用,12个完成主体工程封顶,其余正在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在全县城乡推进殡葬改革将会容易很多。”该县离退休干部莽子章表示,“不走生态殡葬这条路,我们能用的资源将会越来越少。”

施甸县采取骨灰堂立体安葬以来,有效防止了青山白化现象的发生,守住了耕地红线,保护了生态环境。据统计,实行殡葬改革让全县每年节约2500立方米林木消耗,节约新建墓穴、围建生基地、老坟翻修占用和破坏耕地1000余亩。

“三园一体” 引领殡葬改革

“生态殡葬对农民来讲有很多好处。我原来准备60岁以后,用自己存下的5万多元砌一冢大坟。现在好了,国家为我们建成了公墓,比自己砌的还漂亮,少花钱就能安葬。”甸阳镇张家社区蒋玉书参观了甸阳镇公益性公墓后,放宽了心。

在施甸东山,集生态墓园、森林公园、丧葬文化示范园三园一体的文化景观陵园里,纵横有致的排列着一座座一米见方的墓地,墓群间花草相连,松柏相伴其间。

“整个墓园中仅规划使用两种规格的墓型,一种是3500元,另一种是1000元,摒弃了盲目攀比的陈规陋习,最大限度地节约丧葬成本。”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墓园的办公服务区,分别设有十二生肖焚烧炉、凉亭、奈何桥、放生池、墓区停车大道等配套设施。沿着石阶往上走,金刚经、道德经、孝经、心经以及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雕像展示在挡墙上。镶嵌的碑林都是原坟墓搬迁留下来的老墓碑。让后人了解殡葬文化和墓碑的历史演变过程。

施甸县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总人口34.4万人,70%的人口居住在占5%的坝区,东临枯柯河、南临勐波罗河、西临怒江,形成三面临江(河)之势。江岸上山高坡陡,生态保护、植被恢复任务十分严峻。传统殡葬不仅占用耕地、破坏生态,而且盲目攀比之风增加了群众负担。

“施甸坝子两边是山,山脚密布着村庄,受土葬习俗影响,山坡上到处是坟地,甚至墓地包围了村庄,坟墓占据房前屋后,因为坟地纠纷发生的民事案件逐年增多。”施甸县民政局负责人介绍。

2011年,施甸县结合全县土地利用规划、林业规划修编,将全县4425亩林地、荒山、瘠地纳入公墓建设用地。

2017年3月,占地450亩甸阳镇公益性公墓投入使用,已建成墓穴13385冢,安装墓碑4524冢。截至今年3月,已签订搬迁协议12217冢,完成搬迁10743冢。

目前,全县已建成龙凤山经营性公墓、甸阳镇公益性公墓、仁和镇公益性公墓、由旺镇公益性公墓、回族公墓5个,并投入使用。

传统丧葬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推行火化实施立体安葬后,全县每年可节约丧葬成本约6507万元,户均节约3万元,杜绝了办丧事花光积蓄,举债安葬,事后忙还贷的陋习。

转变观念 火化率达到100%

“我宣传殡葬改革10年了。现在好了,老百姓的殡葬观念转变了,生态殡葬终于得到了百姓认可。”看到生态殡葬改革有序推进,由旺镇古稀老人杨品福感到十分欣慰。

近年来,施甸县在推进殡葬改革工作中,修建公墓与动员必要区域的坟墓搬迁同步进行。 “一把手”带头进村入户做实做细群众工作,群众从强烈抵触转变为欣然接受。

通过征集殡葬改革剧本,一批宣传生态殡葬的故事、小品、相声、花灯走进乡村,走近群众,宣传殡葬改革。利用广播、电视循环播放殡葬改革“八大好”、惠民殡葬政策制作成的音频、专题片。把编印的《殡葬改革指导丛书》发到各级领导干部手中,领导干部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将殡葬改革政策宣讲到千家万户。

施甸县实现火化“两免一送”政策,除财政供养人员,已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外,户籍属施甸县城乡居民的,去世后均可享受“免费火化、免费接运遗体,赠送骨灰盒一个”的优惠政策。

通过殡葬改革,施甸县基本实现骨灰堂(塔)建设主动化、公益性公墓生态化、经营性公墓园林化,逐步实现 “三道六区两地”无坟化的改革目标。一个由乱埋乱葬向集中安葬,由无序安葬向有序安葬,由传统葬法向生态葬法转变,科学、规范、文明、生态的殡葬管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殡葬改革开始时,我们确实有想法,难以接受,但政府宣传到位,现在我们愿意迁入公墓,像我们一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甸阳镇张家社区村民蒋必祥如是说。

从建设殡仪馆倡导火化,到县内公职人员火化全覆盖;从甸阳镇7个坝区村划为火葬区,到全县13个乡镇全部定为火化区;从建成甸阳镇公益性公墓,到全县138个自然村建设骨灰堂,从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到生态殡葬理念深入人心,目前施甸县丧葬火化率达到100%,入公墓安葬率达到19%,入骨灰堂立体安葬率达到81%。

地处中国殡葬改革“四大南(难)”的云南施甸县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7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国土面积5%的坝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一股重敛轻养、大操大办比孝心,盲目攀比修豪华大墓,侵占耕地林地等不正之风日益盛行。导致生态环境被无辜破坏,优良的民风民俗变为庸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践踏和蹂躏。

为了革除陋习,保护生态环境,施甸县委政府紧抓人居环境提升、守住耕地红线、倡导节约型社会等机遇,整理了殡改“八大好”,从舆论宣传入手切除陈规陋俗的“毒瘤”。向全国范围内征集殡改的文艺剧本,经评审后放到乡镇村由老年组织自编自演,再由县委政府组织大型文艺汇演,评比表彰先进;将殡改“233448工作方案”录制成音频资料,充分发挥村(社区)广播站优势资源,早晚循环播放;将殡改的先进典型和政府相关惠民政策做成专题片,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做到宣传不留死角。通过宣传发动,群众认清了政府实施殡改的信心和决心,殡改之风如燎原之势,燃遍13个乡镇138个村(社区),实现了要群众改为群众主动改的转变。

与此同时,县委政府积极把握时机反向倒逼,制定了“高位推动、强势推进、部门联动、各界参与、群策群力”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注重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施甸县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施甸县非法圈建墓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举报奖励实施方案》《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等八项配套方案和七项工作措施,从顶层上严把殡葬改革不变形不走样;融资1.2亿元明确了以村(社区)为单位,以骨灰堂建设为主、公墓建设为辅的指导方针,加快殡葬改革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已投入使用公益性公墓3个、经营性公墓1个、骨灰堂55个;狠抓落实从源头堵住陈规陋习,扭转被动局面,一方面彻底清理坟石加工场点,另一方面全面禁止修建活人墓和翻新改造旧坟墓;以惠民殡葬政策为支撑,以提升殡葬队伍服务质量为前提,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好殡改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