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殡葬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殡葬事业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资源的锐减和环境的恶化,引发了殡葬业的一场以解决遗体处理与人类生存环境为核心内容的崭新的革命,倡导“低碳祭祀”、“绿色殡葬”成为中国殡葬业的转变方向。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朱勇曾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行绿色生态节地葬法,不仅是由中国地少人多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
绿色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殡葬事业是一项古老又全新的行业
殡葬事业是一项古老又全新的行业。说它古老,是来古来就有,在我国最早记载从事殡葬服务的是西周的国家一级官吏,被称作为“冢大夫”及“墓大夫”,但当时这二类官吏只为国家官吏提供了殡葬服务,且具有垄断性及世代世袭性。西周之后,殡葬活动逐渐商业化,而形成了一种行业。现代中国殡葬业,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贸易往来的增多,文化交流的频繁,我国沿海的大城市出现了为居民大众办理丧事服务的场所--公墓和殡仪馆。但是,这种新兴的殡葬行业并没有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直到全国解放也没有发展起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我国殡葬业的新篇章。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殡葬事业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群众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对丧葬消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政部培训中心职业能力培训部项目主任杨宝祥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年死亡人口980多万,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并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
他指出,中国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在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殡葬习俗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殡葬法治得到稳步推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文化的交融,目前中国政府对自然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已大大增强,无论是火化的环保、公墓的园林化、艺术化、生态化方面,还是殡葬活动的文明健康程度方面,推行“绿色”、“低碳”殡葬面临着一个大好机遇。
“绿色”“低碳”殡葬是全新的殡葬理念
所谓绿色殡葬,广义的定义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设施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殡葬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殡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殡葬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殡葬模式。绿色殡葬具有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丰富内涵,而狭义的绿色殡葬是指按照环境保护的理念,在殡葬服务的过程中节省使用资源,清洁实施殡葬服务和相关的生产,也就是推行殡葬改革,减少资源消耗,减低并控制污染排放。
近年来,中国公民绿色殡葬意识普遍提高,中国政府对绿色殡葬的管理继续加强,绿色殡葬活动丰富多彩,绿色殡葬科技成效显著。目前,中国不断创新绿色安葬方式,以“低碳祭祀”、“绿色殡葬”为指导思想,主张“回归自然”,开展了有植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虚拟墓地等绿色殡葬形式。如植树葬“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树代碑,节俭治丧”。在农村鼓励采用骨灰(或遗体)深葬不留标记不影响耕作的方式,这些改革已经在我
国普遍展开,并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倡导绿色消费,就是要制定统一的消费政策和引导措施,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绿色消费数量的增长和产品结构的优化,确立科学的、有益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殡葬消费模式。殡葬业应在减少殡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殡葬体系并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如减少火化耗能量,节约墓葬用地、严格限制墓位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以减缓墓地扩展的速度和形成墓地循环使用机制,不保留骨灰或遗体骨灰的处理不占用土地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