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在今日上午10时“高铁院士”王梦恕的告别仪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数百人来到现场送别老先生,直到一个多小时后告别仪式将近结束,还有不少人留在礼堂前要再“陪陪他”。

当天上午11时,王梦恕院士的儿子王磊说,父亲逝世前夕,“最牵挂的仍是琼州海峡跨海隧道、渤海湾海底隧道、台湾海峡隧道等三大海峡隧道的建设。曾与其共事的老同事向澎湃新闻回忆,王梦恕院士工作起来常常“熬夜”,为中国隧道事业贡献了一生,令人钦佩。

众人在八宝山殡仪馆送别“高铁院士”王梦恕

王梦恕院士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逝世前最牵挂三大海峡隧道的建设“刚刚有人血压升高晕倒,有人跟着吗?现在怎么样?”当天上午11时左右,告别仪式接近结束,王梦恕院士儿子王磊带着黑孝帕,咳嗽着,眼睛通红,努力把自己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拔出来,送走前来吊唁的宾客。他的母亲过于悲伤,支撑不住,被亲属搀扶出来。

作为王梦恕的学生,20日得知恩师去世以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罗彦斌教授很是悲痛,次日一早便从西安赶来北京,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他在朋友圈曾转发了一篇纪念先生的文章《王梦恕: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称“这一刻泪如泉涌……谆谆教诲永铭心间”。另一名弟子潘玉海在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再也忍不住,双手抹泪,眼睛腥红。“太伤心了,太伤心了。”他哽咽着向记者摆摆手,转头走了。重庆大学副校长、土木工程学专家刘汉龙曾多次在会议上见过王梦恕院士,由此相识,听闻老先生逝世,21日便从重庆赶到北京,前来送别。去年9月,王梦恕曾经因脑出血住院治疗。对此刘汉龙告诉澎湃新闻,今年3月曾前往王梦恕院士家中拜访,彼时感觉他“精神状态恢复挺好”,后来病情出现反复,旁人也无法再去探望。“(心情)非常沉重啊。”刘汉龙声音有些哽咽。在他看来,王梦恕院士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贡献很大,尤其是“敢说敢为”,不惧于“讲真话”,有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遗体告别仪式将近结束,还有不少人留在礼堂前要再“陪陪他”。

老同事回忆:常见王梦恕“熬夜”,为国操劳,今年6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也来到了告别仪式现场,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王梦恕院士是老一辈为祖国作出重大贡献的令人尊敬的“师者”,听闻他逝世的消息,心情非常悲痛。在杜彦良看来,王梦恕院士既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教育家、政治家,一生光明磊落,值得学习。

杜彦良说,自己跟王梦恕院士工作20多年,相当于他的“学生”。“他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都是晚辈学习的榜样。”杜彦良告诉澎湃新闻,王梦恕院士工作起来便“无止境”。“工作节奏比年轻人都快,所有的重大工程,所有的重大项目,他都不会放弃。从高原到高寒地区都有他的足迹。”杜彦良说。

更令杜彦良折服的是,王院士“敢于追求真理、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讲实话、讲真话”,是个能担当的人,同时政治坚定,无愧于“老党员”身份。王院士也有爱心,培养了上百名学生,教他们追求真理、坚持信念和品德,要求“先做人再做事”。“他是我们的榜样。”杜彦良说。

大家送别院士

曾在铁道部(现中国铁路总公司)隧道工程局与王梦恕院士共事的潘守忠告诉澎湃新闻,王院士“业务上没得说,在地下工程、山岭隧道等多方面都是领军人,同时人品也好,能够仗义执言”。潘守忠称,王梦恕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有过很多“精彩的建议议案”,既考虑国家利益,又兼顾民生,这很让人“佩服”。

王梦恕院士广受人赞誉的一点是,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铁和车站的施工配套技术,为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同与王院士在隧道工程局共事的朱贵告诉澎湃新闻,仅凭“浅埋暗挖法”这一项,王梦恕当选院士便是“当之无愧”。“虽然有80岁高龄,但我们觉得这是‘早逝’,是铁路隧道巨大的损失。”朱贵说,当年和王梦恕工作期间,常见他“熬夜”。而在潘守忠看来,王梦恕“为国操劳”,可谓为中国隧道事业贡献了一生。“所以我们很崇拜的。”潘守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