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人物」从殡葬礼仪师到新理念倡导者。殡仪馆里,礼仪师李新利神情庄重,声音沉痛地讲述了逝者生平。在她的主持下,逝者家属有序地与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她没有直接离开,而是走到哭泣的家属身边,轻拍着一位年长者的手臂再三劝慰,平复她悲伤的情绪。

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人生规律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殡葬礼仪师李新利,从业30余年,主持着逝者人生最后的一次告别,为生命圆满画上句号,抚慰生者心平气和接受离别,淡定从容迎接未来。

一、从生命的歌唱者到赞颂者白衬衣、白手套、黑西装,一身标准的礼仪服装,60出头的李新利已经穿了30余年,几乎全年无休的她策划和主持的告别仪式已有4万余场上个世纪90年代,恰逢殡葬行业发展之初,当时红白喜事最流行的就是办一场热热闹闹的音乐会。

「殡葬人物」从殡葬礼仪师到新理念倡导者

李新利凭着一副好嗓子,成为了一名业余主持人和歌手,慢慢积累起了殡葬主持的经验1997年进入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后,其工作方式和内容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变化,逐渐从一位生命的歌唱者变成了赞颂者“有人负责迎接新生命,就得有人负责为生命告别,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价值,我工作的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予逝者最后的尊严,给生者最大的安慰。

”说起自己的职业,李新利满是使命感和自豪感二、从殡葬礼仪师到人生引导师殡葬礼仪师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最基本的要求是形象端正,普通话标准,要熟悉了解当地殡葬行业行规和习俗,更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

根据重庆的殡葬习俗,每日凌晨是逝者出殡的最佳时辰,也是李新利最忙碌的时刻最多的时候,她一早上要做八九个告别仪式从与家属接触开始,短短半个小时内,李新利不仅要了解逝者的生平事迹,更要从细节入手,挖掘逝者一生中最闪光的品质、最感人的细节。

最后的告别仪式上,随着她缓缓而轻柔的语调,一个个平凡人的一生就慢慢地呈现在亲朋好友面前,听者虽有泪,却往往倍感欣慰和一般服务行业不同,对于不同的丧属和情况,礼仪师如何控制整个仪式的情绪和场面可谓一门艺术。

“在一位因跳楼去世学生的告别仪式上,得知消息后的奶奶已经倍感伤心,如果按照一般流程来进行,可能会令仪式很难掌控,也可能引起老人伤心过度”与同事充分沟通和认真策划,李新利决定以回忆告别会的形式来进行,专门邀请逝者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讲述曾与逝者一起经历的点滴,分享生命的感动。

李新利引导姿势柔美而标准,向家属微微弯腰表示尊重,引导亲友鞠躬,用最标准的仪式送别逝者整个仪式没有悲哭哀嚎,让人倍感温暖和礼敬,老人悲痛的心也得到极大的抚慰三、从行业的服务者到殡仪新理念倡导者常常面临生死,主持仪式难免感同身受,时间久了心理也会压抑,身体也会受影响。

十几年前李新利曾患乳腺癌,治愈康复后,她选择再次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经历了更多人生悲欢离合的她,心胸愈加宽阔,“感恩”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职业、感恩单位与同事,“感恩”让她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工作与生活。

入行30余年,在谈到感受和收获的时候,李新利也有自己的看法李新利说,殡葬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急速发展和变化的时期,一是殡葬服务工作已逐渐从死者转向生者以前传统殡葬活动主要是围绕死者来进行,殡葬服务工作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情感抚慰,死者作为服务对象是无法感知的,只有生者的参与,将幸福寄予当下,才能折射出生命之光。

另一个则是从服务到教育以前殡葬从业者从事的是遗体的收敛、存放、火化等生命机体的处理过程,往往忽略了在此过程中生者面对死亡这件事情时候的恐惧、无知和逃避的心理疏导与教育功能殡葬服务过程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活教材,作为从业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流程式的开展工作,而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提升它的外延张力,传承和构建殡葬服务的文化教育功能。

人生没有不散场的聚会,没有不分别的遇见,没有不消退的热情,也不会有击败时间的感情而所有的告别,其本质都是与自己的告别殡葬从业人员让生者在与逝者最后一次的告别中学会成长,学会尊重生命,从而能够更好地感恩生活,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