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元节 | 九公山陵园以爱之名 感恩祈福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亦为“盂兰盆节”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七夕、清明、重阳节均是传统祭祖大节,又名七月半、盂兰盆节、鬼节,为何有如此众多名字?

七月半祭祖民间将七月十五称为七月半,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和先祖的庇佑,因此在七月半这天,人们举行向先祖神灵献祭的仪式,时令佳品先敬供先祖和神灵,祈福来年的好收成,自此七月半祭祖便流传至今;

七月中元节 - 九公山陵园以爱之名 感恩祈福

盂兰盆节报恩佛教称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源于一个故事: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得到六通后,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便用道眼视察,看到自己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的皮包骨头,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送给母亲吃,但饭刚到母亲手中既化为灰烬。

目连无奈,哭着求佛祖救救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个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合救,你要在七月十五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

”目连照佛祖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七月十五这天,备百味饮食,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助已逝父母脱离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中元节地官赦罪道教称七月十五为中元,源于东汉后的道教说法,道教神谱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到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中元之日,地官大开地狱之门,众亡灵离开冥界,有主的回家,无主的游荡人间,因此这天要祭祀亡灵并点河灯为亡灵指引回家之路,至于为何要在水中放灯?则是因为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节为人点灯在陆地,中元节为亡灵点灯就要在水里。

后来唐朝鼎盛时期,统治阶级推崇道教,中元节之名开始兴盛并固定沿用至今;二、中元节的文化意义俗道僧融合为一无论是民俗的七月半,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抑或是道教的中元节,虽然叫法不同,但其核心却相互联系,都表达了对先祖及父母的感恩和怀念之情。

也正因此,南朝梁武帝将七月十五这天定为民俗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发展,七月十五逐渐三俗为一,延续了最重要的祭祖仪式,保留了道教中元节的叫法和佛教供奉超度的仪式,同时衍生了放生祈福等修善形式时至今日,中元节虽被大家熟知,但大部分人仍旧停留在“哦,就是鬼节”的认知上,中元节所倡导的感恩父母和孝道几乎被遗忘,对传统文化和殡葬文化来说是一种损失,对大众来说少了一种与逝去亲人情感交流的方式,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以爱之名 感恩祈福传承中华文化、礼赞生命之美正值中元节之际九公山长城纪念林于农历七月十五(2020年9月2日13-14点)在无名英雄纪念馆仪式厅举行“以爱之名、感恩祈福”主题祭祀活动还原传统中元祭祀礼仪

以慎终追远的形式感恩父母,祈福永生!仪式环节如下:孝亲签到孝子贤孙至长明火前签到;赠与佛珠入场高僧赐孝子贤孙开光佛珠,庇佑安康吉祥;追思缅怀司仪主持仪式,孝亲诵读祭文,追思缅怀已故亲人;呈献供品高僧执导法事,呈献供品,供养十方众僧,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助已逝父母脱离苦海;

诵经超度高僧引领孝亲诵经,为已故亲人指引天国之路;祈福拈香高僧诵经过程中引领孝亲来宾拈香祈福;放祈福鸽孝亲为鸽子绑祈福脚环,放飞祈福鸽,象征逝者不再受尘世牵绊,灵魂永远自由;放永生鱼高僧诵经,思亲镜湖放永生鱼,祈愿逝者天国快乐,祈福生者得天神护佑。

付伴手礼活动结束,领取伴手礼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