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网祭祭祀乱象频出,规范刻不容缓,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又到了每年扫墓祭奠的时候。在网络平台创建纪念馆,留下逝者的音容笑貌,为名人先烈献花点蜡,以“云祭祀”的方式追忆故人、寄托哀思,这本是清明节祭祀的新风尚,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的。
然而,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网络祭祀平台乱象频出:有的纵容用户给活人乱建网墓,将网络祭祀演变成了网络暴力;有的将战犯、反面角色堂而皇之地加以祭拜,公然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更有甚者,一些祭祀平台开始设置“香火排行榜”,祭拜品越多,纪念馆排名就越高,同时设计了复杂的供品道具和套餐体系,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把网络游戏、直播的“规则”引入祭扫活动,让本应严肃的清明传统跑偏变味。
对此,多家主流媒体发表评论,网祭平台乱象频出,规范刻不容缓!新华社《半月谈》3月28日发表《设置“香火排行榜”借逝者吸金?网络祭祀平台乱象需整治》评论:网络祭祀乱象已存在多年,尽管各界口诛笔伐,但平台依旧肆无忌惮、我行我素。
时至今日,仍能看到无门槛立网碑、建网墓,借去世名人“吸金”等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在利益驱动下,网络祭祀平台普遍采取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出于吸引用户考虑,平台大多降低注册门槛,无须真实身份信息,简单输入手机号就能随意为任何人创建网上纪念馆。
为最大程度获取流量,平台更是对设置名人纪念馆不加限制,一些名人烈士成为引流的“招牌”利益考量下的管理缺位甚至是放纵,成为乱象滋生的温床另一方面,现有监管未能跟上网络祭祀方式的发展节奏我国现行殡葬管理的法规文件是1997年颁布施行的《殡葬管理条例》,这部法规在2012年进行了修正。
2018年,民政部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大都聚焦传统殡葬行业,尽管鼓励开展网络祭扫等追思活动,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去年4月部署开展清明期间网络祭扫规范管理工作,其中明确强调,网站平台不得发布传播歪曲历史、诋毁英烈等违法违规信息;不得随意创建网上烈士纪念馆、无证明文件随意“封”烈士;要严防活人被祭拜,随意立网碑建网墓等情况。
网络祭祀平台随意“封”烈士的情况才有所收敛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祭祀也不是简单套用网络直播手段就能生财的“摇钱树”从实践探索看,要确保网络祭祀平台规范有序运行,需要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和网民形成共治的合力,还网络祭祀以“清明”气象。
工人日报3月29日发表《别让“香火排行榜”污染网络祭祀新风》评论:网络祭祀是好经,却被祭祀平台这个“歪嘴和尚”念歪了一些祭祀平台可谓丧失了底线和原则,将网络祭祀当作“摇钱树”“聚宝盆”,利用祭祀者的哀思,实施诱导充值、打榜等行为,把严肃的祭祀活动变成了“榜一大哥”竞赛,如此,清明也不再清明。
祭祀平台向祭祀者收取一定费用,无可厚非,但如同发“国难财”“疫情财”会被唾骂一样,利用祭祀者哀思大发“祭祀财”同样会被口诛笔伐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祭祀不是大发横财之机让网络祭祀平台规范有序运行,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及时跟进、发力,既要鼓励开展网络祭扫等追思活动,也要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动态巡查,为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为划清“红线”“底线”,另一方面不妨探索建立公益性网络祭祀平台,树立行业标杆。
广大网民也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对祭祀活动保持应有的敬畏,避免将祭祀活动娱乐化,切记清明文化的内涵是慎终追远,哀思无法物化,真正的怀念应在内心,不在香火“互联网+祭扫”是厚养薄葬、文明低碳拜祭的清明新风,这股新风绝不能被糟粕污染。
北京青年报3月29日发表《网络祭祀,也得清明》评论:利用现代科技表达深切哀思,既是“成人之美”之举,也可以推动祭祀方式走向绿色、健康、文明,当然是一桩好事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监管,一些网络祭祀乱象也随之而起,严重违背了初衷。
好好活着的人,却被人在网络平台建立纪念馆“祭奠”,有头像还有悼词……“人还活着却被人网络祭奠4.3万次”,如此离谱至极的事情一度引爆舆情令人担忧的是,此类网站大都使用方便,注册用户后即可在网上建立纪念馆,上传逝者照片,添加生平简介、事迹、文集等,并供大家祭拜留言。
利益考量下的管理缺位甚至是放纵,无疑给“恶作剧”者提供了可操作空间给活人建网墓如果还可以算作“恶搞”,平台设置“香火排行榜”,搞出复杂的供品道具和套餐体系,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甚至借名人、烈士“吸金”,则无疑就是在“唯利是图”。
法治时代,治“乱”基础是完善法规2018年,民政部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虽然提到了网络祭扫等追思活动,但基本上限于鼓励倡导,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才能更好地约束网络祭祀活动中的种种乱象。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职能部门固然要加强对“新业态”的监管规范,相关平台也要端正认识,切莫触碰红线借名人、烈士“吸金”,以及让虚拟人物等进“烈士”纪念馆,就明显违背了《英雄烈士保护法》的立法精神,一旦被投诉,难逃法律制裁。
此外,《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互联网+”时代,“云祭祀”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但必须严守相关法规与社会公序良俗网络祭祀虽然是虚拟行为,其所表达的情感应该是真实不虚的,绝不容玷污。
深圳特区报3月30日发表《网络祭祀邪风不可长》评论:近年来,网络祭祀日渐成为清明节追忆逝者的一种新风尚然而,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网络祭祀平台乱象频出,有的甚至设置“香火排行榜”,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把网络游戏、直播的“规则”引入祭扫活动,让本应严肃的清明传统跑偏变味。
清明祭扫的本义是表达哀思与怀念,重情而不拘于形,更与金钱无关而“香火排行榜”之类网络祭祀乱象的出现,则反其道而行之,无底线地借逝者吸金,使本应荡漾文明之风的网络祭祀充斥着浓恶的铜臭味这既是对祭祀者纯朴真挚情感的玷污,也是对逝者神灵的亵渎。
此风当严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