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植树造林与生态殡葬相结合,是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合理举措。这一创新性的做法将环保与生态永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森林生态的恢复和建设。同时,生态殡葬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葬礼方式,有助于减少传统葬礼对土地和资源的压力,对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新型的生态葬礼方式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美好的生态环境。
《礼记》“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把植树造林看作是最大的道德行为中华民族的植树造林与生态殡葬观念都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在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传统殡葬文化,把全民义务植树与生态殡葬文化习俗进行结合起来,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殡葬模式,这样既实现殡葬改革确定的社会效益,又充分体现对逝者和殡葬活动者人文关怀的生态殡葬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殡葬文化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殡葬是为保障人类生存环境而选择的科学处理遗体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实质是如何处理人类遗体与环境的关系,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存空间,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我国的殡葬从“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易经·系辞》)到“冢人以爵等为丘度与树数”(《周礼·春宫》),再到以“冢上松柏”象征着中国古代身份等级制度在殡葬领域松弛瓦解,直到如今的植树葬、栽植殡葬纪念树等殡葬行为,体现了中国生态殡葬文化习俗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生态文化。
树在先民的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远古时代人类崇拜万物,出现了象征土神乃至祖先神的“社树”、“社林”汉末曹植“桂之树,得道之真人咸来会讲仙”是幻想通过具有神性的树而使人的灵魂升入天堂古代树葬的出现就是随着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出现的,如《周书·异域上》记载了莫奚人“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于树上”的树葬习俗。
墓旁植树作为朴素的生态殡葬思想,是我国传统殡葬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森林文化(植树造林文化)与殡葬文化的融合墓旁植树是随着墓上筑坟丘而产生的中国墓葬史上巨大的变化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社会 心理、民风民俗等也往往从“在坟墓上树标记或纪念物”中得到反映。
从遗体墓葬过渡到植树葬的观念更新,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现行的植树葬是把遗体或骨灰埋人土壤并栽植纪念树的殡葬与绿化有机结合的葬式我国每年死亡人口近1千万,大力推行植树葬并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与生态殡葬文化习俗有机结合起来,殡葬纪念树在逝者亲人和有关管理人员的精心呵护下,成活率高且生长健壮,将大大促进国土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中国传统的殡葬节主要体现在葬后多次的祭奠活动我国的植树节与传统的清明节都处于“大地回春”的季节,利用植树节可以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掀起一个高潮,同时结合清明节全民殡葬活动开展“栽植殡葬纪念树”活动,使植树节日活动得以延伸并与殡葬节日活动达成高度统一,将成为全民义务植树法规与生态殡葬文化习俗嫁接整合的基本途径之一。
这就需要林业部门和园林部门积极地有计划地开辟义务植树区域,民政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对“义务植树林地成为公益性殡葬纪念设施”实行许可的殡葬创新实践,使义务植树与殡葬活动的嫁接整合合法化,以提高全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满足人们栽植殡葬纪念树和殡葬活动的合理需求。
长期以来,人类对森林价值的透支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义务植树作为一种返哺森林的行为,可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全民义务植树法规与生态殡葬文化习俗的嫁接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植树节”是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公众义务植树的节日。
目前已有全世界有十几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通过植树节的系列活动,提高了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全民义务植树法规与生态殡葬文化习俗相结合,把以栽植殡葬纪念树为基本内容的生态殡葬文化理念上升为殡葬与环境资源保护基本法律规范的范畴,使生态殡葬法制化,必将为人们所关心的殡葬与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全新的途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的殡葬理念,使我国殡葬改革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