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祭祀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最早最扎实的祖根就是在乡村,其中祭祀文化是我国乡村重要的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的祭祀文化也随之发生改变。

祭祀文化不只是简单的殡葬方式,而是一种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乡恋、乡愁、回归、热爱等复杂情感的组合代码乡村祭祀文化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乡村祭祀文化是中国根文化的起源乡村祭祀文化是因农业社会的出现而巩固的一种中国根文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探究祭祀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

祭祀文化的传承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根可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理念,许多英雄豪杰和知识精英年轻时四海为家,南征北战,或为高官、或成富商,更有学富五车之才高八斗者。

通过自身努力和艰苦创业从乡村走出来、成为社会精英的大有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些有着深厚乡土情结的乡贤乡绅,有业成者回归乡村,用自己的现代化理念、知识和财富影响乡村,成为农业生产的领路人;也有在事业到达顶峰后告老还乡、解甲归田,以经济投资、产业支持、技术回援等方式反哺家乡,他们从不同程度上改善了乡村农业发展水平和乡村建设面貌。

大批精英贤达回归乡村、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的意识里,离乡再远也要叶落归根,挣钱再多也需荣归故里,官职再高也是家乡长大的孩子,家乡不能忘,家乡是自己生命的源头和根本。

奋斗一生回归家乡,借家乡三尺黄土埋下一把忠骨是他们的终极追求和最终归宿很多乡村非常重视乡贤回归,尤其是对德才兼备、业有所成、官有所为的游子乡贤更是钟爱有加,或是在家谱族记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或是在祖屋族堂里树碑立传,光宗耀祖,一生显荣。

乡贤精英去世后,按照乡村传统祭祀文化,通常会举办声势浩大的祭祀仪式;有的还会建乡贤祠供奉,定期举行纪念活动,隆重祭奠悼念这些传统理念和祭祀文化对促进乡村传扬乡贤文化、增强人际互动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二、乡村空心化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初期,户籍制度制约了人口流动,因此,与城镇相比,乡村仍拥有一批数量较多的高素质人口也就是说,乡村里不但人多、聪明人也多这个阶段,尽管乡村生活条件艰苦、农业生产活动艰辛,但乡村经济仍保持较高的发展活力,城乡发展差距并不是太大。

当前,中国乡村正遭遇“两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城市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十几年的蓬勃发展,使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到县城住、到省城去成为乡村主流思想,“空心村”遍布全国。

三、乡贤回归能有效化解乡村空心化难题如果把国家建设比喻为绘画,那么,乡村建设则是国家建设这一美好画卷的底色,尤其在当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因此不言而喻。

要想全面振兴乡村,关键在人才振兴而城市化使乡村人才不断向城市转移也是一种必然,依靠回归乡贤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不仅能为农村发展带来人口红利、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重塑农村社会劳动力外流后形成的空心结构、调节“城市中心—乡村边缘”的不平衡关系格局。

因此,针对目前全国存在大量“空心村”的现状,如何妥善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与乡村人口不合理转移之间的矛盾,让乡贤回归重现乡村“人丁兴旺”的局面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通过乡贤回归反哺桑梓,促进乡村发展,变为初具规模的镇级市井已有实例。

四、传统祭祀文化引流能人乡贤有效回归传统祭祀文化由殡葬礼仪、墓葬形式、族辈牌位、清明祭祀,祖堂神社等文化元素组成祭祀文化内涵丰富,保留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具有维系家庭、宗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强大精神凝聚力。

祭祀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存在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在墓葬文化方面,对祖坟风水的关注度较高,尤其注重自身和长辈故去后的安葬方式、地点和殡葬礼仪;在宗族文化方面,对族群归属以及个人价值的追求度非常高,通过祭祀,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存在的意义。

古代的“员外”就是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理念,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的内生活力;在制度建设中注重鼓励传统祭祀文化认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必然会促使唤醒更多能人乡贤回乡置业。

综上所述,建议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重视对乡村传统祭祀文化的弘扬和继承,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和判断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祭祀政策,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多种力量在不断完善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以乡村振兴促发展,带领乡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为建设更美乡村增加动力。

(作者:吴仕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