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乔宽元老师:回顾中国现代殡葬理论进步历程 北京墓地陵园,北京墓地网,北京墓地价格表,北京墓地排名分布,合法墓地大全 乔宽元老师走了,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一年了这一年里,只要我们谈起与殡葬理论有关的事情就会想起乔宽元老师。
因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前的二十年间,他为殡葬理论的探索做了太多的事情,知道他的人是不会忘怀的乔老师踏进殡葬行业是因为我以前曾经任职的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召唤在这以前除了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的名头,他还是上海市政府的决策咨询专家,研究的多是政府大事。
当他应邀加盟同济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为中心作企业形象设计后,发现殡葬是一个可以挖掘宝藏的行业;正好中心导入CIS以后,为了提高机构的竞争力,在很多领域需要学习先进理论,开展战略研究于是一拍即合,我们走上了与乔老师等诸多专家的合作之路。
乔宽元老师对于中国殡葬改革有相当精准的见解,这源于他具备的战略研究底蕴和广博的知识积累他把战略研究同殡葬事业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表现了他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开拓创新精神;他博学深思,才思敏捷,口才甚好,很多复杂的问题经他一分析,云开日出,疑惑顿逝;他勤奋著述,始终不放弃追求,也从不满足已经取得成绩,总是在耕耘、收获;他为人热情、谦虚,对同龄人的宽容和对晚辈的爱护之情,使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可以这样说,乔老师把自己一生的才华和热情全部献给了中国的殡葬事业同中心与乔老师的合作一样,整个中国殡葬理论在众多业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也是硕果累累下面就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回顾一下中国殡葬理论的进步历程一、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探索殡葬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
中国的殡葬服务事业是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不断进步的1985年民政部召开(山东)潍坊会议,推广殡葬事业单位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同时在民政部的努力下推出殡葬行业免征奖金税和实行殡葬特殊岗位津贴的政策,为殡葬事业单位调动经营积极性、积累盈余、改造设施、提升服务注入了活力。
随后建立的中国殡葬协会,多次组团参加国际会议和考察国外殡葬设施,学到了许多先进经验,他山之石为各地捕捉发展机遇,在殡葬服务领域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1998年,经过数年的酝酿上海市民政局在全国率先实行殡葬政事分离,成立了专事经营的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
市民政局的领导希望这个中心能够克服事业体制的诸多弊端,参照企业经营的模式建设一个殡葬服务集团这样就有了中心的企业战略研究,也就有了以后诸多的行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委托大学研究机构开展CIS设计,并在此后根据战略设计,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拓进取,做成了一些事情。
(上海殡葬)中心正是按照市场的原则经营一个殡葬集团,通过创办的《殡葬文化研究》双月刊杂志,通过先后3次举办的国际殡葬博览会和论坛,通过连续举办的十余届龙华论坛,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行政诉讼法对非市场环境下的殡葬服务业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如何拓展殡葬活动外延、改善行业形象、规范殡葬市场秩序等。
那些年,各地殡葬机构踊跃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把自己参与市场竞争提升服务水平的心得奉献给同行可以认为,关于殡葬市场培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当时的诸多业内热心人士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的那个时候,思想家理论家于光远先生能多次参加殡葬机构的活动,甚至写文章、出席会议并讲话;一大批专家教授时常围绕殡葬事务探物究理,著文立说;尤其是乔宽元老师等一些热衷于殡葬理论研讨的业外人士更是勤奋耕耘,为殡葬行业留下了极其宝贵且丰硕的理论成果。
二、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引下的殡葬清洁生产和绿色、生态殡葬我国殡葬行业的理论研究从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位置上根据当时流行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上海率先提出殡葬清洁生产的构想在乔宽元老师的斡旋下,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给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下达了《上海殡葬清洁生产研究》的课题。
该课题以遗体处理为主线,注重于源头“灭污、减污”,而不是长期以来的“先污染,后治理”乔老师说,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最佳生产模式,被首先引进到殡葬业中来,并形成殡葬业清洁生产模式,无疑是一大创新。
正是因为认识到殡葬事业是人类社会中一项永恒的事业,殡葬工作者意识到必须坚持殡葬改革,实现殡葬方式同环境、资源的平衡,各地殡葬业者认识不断深化,先后提出了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等口号乔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著述,他认为随着城市“亡口的累积效应” 公墓将面临土地稀缺的难题,因此要开展关于“死墓危机”的研究;他提出了大公墓、小墓区和“非墓化”的节地建议,赞同实施组合葬和墓地的循环利用;他认为生态墓园承载的文化也是继人、财、物及知识之后的第五资源。
尤其是后来,由于民政部还有相关部门对生态葬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进,促成全国掀起了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的高潮,这种官民同心协力革新葬式的壮举是应当载入史册的三、剖析殡葬暴利流行语和陆续提出“死优所葬”、“逝有所安”、“厚养礼葬”。
殡葬行业曾经多次被网络排名“全国十大暴利行业”,经常被媒体和公众诟病,为此所有的殡葬经营机构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愿深入调查人云亦云地把“死人死不起”和“天价墓地”的帽子扣在殡葬机构头上的媒体一到清明节,就来一番新闻复制和舆论轰炸,少数地方的殡葬协会只好在节日里组织新闻稿件和发布会,以正面的信息占据版面以减轻所谓暴利新闻的负面影响。
身为行业之外的人乔老师发声了,他认为殡葬消费是人类的重要消费领域,我们要堂堂正正地为殡葬消费正名他说,节俭是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美德;与之相对应的是,适度消费是过剩经济时代所要求的我们要重视死亡消费,提倡适度殡葬消费。
乔老师还欣然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客观地回答了如何看待社会上所说的“殡葬暴利”和“死不起现象”他说,就殡葬业的总体而言,不是盈利,更不是暴利,而是亏损眼睛只盯着少数发达地区和少数几个殡葬产品,然后“外推”到整个殡葬业,似乎有点儿“以偏概全”。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讲“死有所葬”和“厚养薄葬”,在新的形势下也应有新的理解乔老师认为“死有所葬”满足的是公众的殡葬基本消费,是公众的基本权利,超出殡葬基本消费的需求是公众非基本权利不确保公众的“基本权利”是对人权的侵犯,不满足公众的“非基本权利”也是对人权的侵犯。
因此要努力实现从“死有所葬”到“死优所葬”的攀升他还提出,不应把“优葬”与“厚葬”混同,也不能以为提倡“优葬”就是在容忍“薄养”了乔老师认为,“死优所葬”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死有所葬”与生存层面温饱社会建设相联系;“死优所葬”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死优所葬”并不必然造成高消费、高浪费,但必然带来稀缺资源的节约值得欣喜的是,近些年来从“死有所葬”优化,到“逝有所安”的提出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引用,而且已经在一些文件中并列于“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福祉的句子里了。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听到了上海市民政局的领导在殡葬服务中心成立22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提出了“厚养礼葬”的口号,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四、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的保障和公益惠民行动的倡导关于殡葬公共服务的定性是经历了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的。
在短缺经济年代,简办丧事和简陋的殡葬设施是配合的;对殡葬设施的鄙视和漠视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由此带来的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多地方政府不能保障殡葬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营的必要经费,服务设施极其简陋,服务管理也极其粗放,公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根据公众的诉求,各地政府从减免困难群众殡葬基本服务收费做起,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殡葬服务惠民政策,民政部还在2012年发出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指导意见,要求为城乡低收入群众乃至全体社会成员身故后提供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存放等基本殡葬服务。
这是各级政府明确殡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关心民生工程的一个巨大进步在这个基础上,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殡葬公共服务供给和政策支持力度,不仅做到统筹安排惠民殡葬政策配套资金,增强惠民殡葬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还逐渐地加大了政府对殡葬设施的投入,开始重视殡仪馆、公墓等殡葬公共设施的建设,表示要以完善的设施布局和现代的设施水平,让每一个公众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现在很多的城市已经有了实际的行动,经过改扩建或者迁建很多现代化的殡葬公共服务设施拔地而起,正以崭新的姿态服务广大公众体现这种进步的标志是除了各地纷纷实行殡葬服务惠民政策和改建殡葬设施外,很多地方还开展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积极地开展了城市殡葬设施布局规划。
乔老师和各地的专家也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贡献由于上海的公墓业比较发达,乔老师研究公墓也就多一些关于公墓他写了很多的文章,比如公墓生态建设、墓穴使用年限、提倡错时墓祭、公墓墓价、公墓的教育功能、老公墓的扩建还有公益性公墓等,而关于公墓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墓业发展规划还有长三角殡葬一体化,则是他关注最多的内容,他曾经就此作过几个课题研究,贡献了他的智慧。
最近几年,时常听说一些城市在组织殡葬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布局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感到特别高兴,也希望有更多的地方能够跟进,把未来殡葬服务公共设施的蓝图绘制好五、在弘扬殡葬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殡葬文化形式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中华五千年文明没有中断,殡葬文化功不可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40多年中,殡葬业界文化意识日渐浓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不断提高,大力传承中华传统殡葬文化,开展殡葬文化创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这里当然也有理论的先导上海对于于光远先生的“殡、葬、传、遗”的殡葬四要素理论,特别是关于“传文化”的思想非常赞同,在乔老师和很多专家学者的理论推动下,开展了很多“传文化”、“人生文化”、“生命文化”等的创新实践。
乔老师们认为,应改突破“人死后究竟最该保存什么”的难题,逐渐地改变目前人们只是重视保存骨灰的状态,发展 “此人之所以为此人”的人生文化,因为这才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花力气去保存上海的殡葬服务机构在专家的建议下做了很多保存人生文化的事情,实现了许多殡葬文化创新的项目。
在殡仪馆有文化礼厅、文化礼仪,有人生小电影、花篮文学,在公墓有主题墓园、文化葬礼,有艺术墓碑、文化长廊各种殡葬专题和人生文化的展示场所及其活动,有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的上海殡葬博物馆、滨海古园的葬文化博物馆和海葬纪念楼、福寿园的人生文化博物馆和新四军广场、海湾寝园的知青广场等,有松鹤园以感恩为主题的、滨海古园由百人长笛组成的和海港陵园名为百姓的公祭活动,还有在清明、冬至等节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表演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生命文化命名的教育基地等。
乔老师是殡葬文化新的形式的积极鼓吹者和践行者他写过“提倡花篮文学”,他说,一个人的谢世,往往把好多亲朋好友带到悲痛万分而又思绪万千的境地,大家有话要说,有言要留,追悼会上的花篮作为一种载体,将可能催生一种新的语言文学,可以称之为“花篮文学”。
他对人生小电影特别认可,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为以“精神更生”为基础的殡葬文化提供了技术手段,比如VCD技术可以将一个人一生所有的“人生文化”全部载入其中,并方便地再现去年乔老师逝世,他的追悼会上就在礼厅入口设置了留言墙,播放了他生前自己制作的人生小电影。
理论工作者提出的人生文化就是这样在我国的殡葬业中被认识、创新、发展并繁荣起来的特别是今天,生命文化谈得多起来了,并且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这是一件大好的事情非常期待除了医院和学校两大系统赋予的含义外,殡葬业要认真地研究它在死亡和殡葬方面的特别含义,并且在传承人生文化方面有弘扬传统的更多创新。
六、著书立说,开班办学,培养更多的殡葬管理和经营人才得益于乔老师等诸多专家教授的关注和许多各路精英的转行以及优秀人才的引进,中国的殡葬行业开始有了智库,并且在上海等一些地方以“殡、学、研”或其他模式的业内外人士相结合的推动下,通过著书立说、开办教育、理论交流等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整个殡葬行业的理论水平,也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管理、经营和技术人才。
乔老师结缘殡葬的二十年,正好是整个殡葬事业大发展的二十年伴随着事业的发展,殡葬行业把经验变成文化,出版了很多书籍其中有历时数年在殡葬学科建设中写成的包括《殡葬学》《殡葬管理学》《殡葬经济学》《殡葬心理学》《殡葬伦理学》《殡葬文化学》《殡葬公共关系学》等20本书的《殡葬学科丛书》,有集合一线员工实践经验写成的包括《礼厅服务》《丧事洽谈》《殡葬大型活动策划》《陪同服务》《守灵与家祭》《悼文写作》《花篮文学创作》等30本书的《殡葬实务丛书》,还有殡葬工作者的论文集粹如《殡葬新论》《上海殡葬业转型中的科技战略研究》等。
特别值得宣扬的是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在乔老师的鼎力支持下,20多年坚持编辑出版《殡葬文化研究》双月刊杂志,广泛征集、刊登各路精英的稿件,为中国的殡葬行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各地的殡葬专科学校也为这个行业输送了大量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有些学校积数十年教学之功,如今有的学生已经成为栋梁之材、行业翘楚。
各地的殡葬机构除了举办各类培训,还派员出国学习、进大学进修,有的机构如福寿园承办了数十期全国的公墓经理人才培训班,为行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乔老师则利用上海理工大学的教学资源,与上海的殡葬机构合作先后开办了历时1年的“殡葬管理高级研修班”和历时2年半的“殡葬管理方向的研究生班”,就殡葬业发展中的前沿理论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和教育,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优秀人才。
今天我们追忆乔老师,心中总有一种遗憾:乔老师走的早了一些但是想到乔老师在他的有生之年为这个世界做了很多的事情,可以说他的建树和贡献是极其卓绝的,留下了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去阅读、回味、思考,我们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我们祈愿乔老师一生的心血不会白费,中国的殡葬行业将随着国家的不断变革变得越来越先进、越文明,如此身在天国的乔老师也会感到欣慰的本来文章题目有中国殡葬理论的进步历程,应该提及很多机构、人物和事由,但是因为赋闲在家缺乏资料和信息,又不想费时费力去寻觅,加上传统上有盖棺论定的说法,所以文章中只是追忆乔宽元老师,而别的人和事很少提及,恳请大家多多包涵。
我只是期待,根据我文章的内容有人会有兴趣去找一找以往的会议材料、论文集或是一些专著,那里一定会有更多的智慧供大家欣赏和利用的文 | 朱金龙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殡葬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