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6年殡葬改革启动以来,我国的殡葬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殡葬服务设施得以建立,殡葬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遗体火化率大幅上升,文明节俭的办丧事方式逐渐成为风尚。

然而,这一进展背后,法治的力量也在逐渐增强。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指出,殡葬改革正由宣传倡导和示范引领逐渐迈入法治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火化率超过50%:民政部加速制定新《殡葬管理条例》

一项重要的数据表明,火化率已经首次突破50%,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火化率多在90%以上,而火葬区的覆盖面积也占到国土总面积的52.4%。这一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节约土地,移风易俗”,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之初,宣传倡导是必不可少的推动方式。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强制推动被证明行不通。因此,法治建设逐渐成为推动殡葬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从1985年《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的发布开始,我国殡葬改革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阶段。

1997年,《殡葬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同时也废止了之前的规定。此后,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殡葬管理法规或规章。2012年,对《条例》进行了修改,删除了强制执行的条文。2018年,民政部公布了《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条例》21年来的首次大修。

新修订的《殡葬管理条例》将严格限制公墓的占地面积、墓碑的高度以及使用期限等,以解决存在的价格过高、土地占用多、墓碑巨大等问题。同时,政府将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强调公益性骨灰堂的优先建设,并禁止将公益性公墓变更为经营性公墓。

殡葬业作为一项复杂的民生工程和系统工程,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殡葬改革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解决困难,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民政部门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殡葬工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新的《殡葬管理条例》。同时,将研究制定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化殡葬改革政策,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继续推进殡葬移风易俗,以解

决老百姓在殡葬方面的烦心事和操心事,促进殡葬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然而,尽管殡葬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这一漫长而复杂的社会习俗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困难。首先,传统的丧葬陋俗根深蒂固,反复出现,对殡葬改革构成了阻力和干扰。这些陋习的改变需要时间和持久的努力。

其次,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殡葬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未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导致基本殡葬服务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陈旧,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缺乏。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殡葬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与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更加凸显。

此外,殡葬法制建设滞后,现行的《殡葬管理条例》已不能适应当前殡葬管理的需求,与相关法律不够衔接,对一些核心问题缺乏明确法规政策支持,影响了执法效力。在一些地方,对违规土葬、乱埋乱葬等违法行为,采取责令限期改正的行政手段效果不明显,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存在现实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民政部门将继续深入研究,采取措施解决困难,确保殡葬改革的顺利推进。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强调,下一步,民政部门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殡葬工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新的《殡葬管理条例》。

同时,将研究制定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化殡葬改革政策,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继续推进殡葬移风易俗,以解决老百姓在殡葬方面的烦心事和操心事,真正推动殡葬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殡葬改革已经迈入法治化时代,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将为殡葬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殡葬事业迈向更加规范化、文明化、科学化的新阶段,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殡葬服务,让人民群众在这一领域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