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车窗时,李阿姨正攥着一张褶皱的班车时刻表,盯着公交站台上“太子峪陵园”的标识发呆。这是她第三年坐陵园班车去看老伴——去年清明试着自己开车,绕了三圈才找到入口,停车场排了半小时队,最后保安指引着停到一公里外的临时车位;今年学聪明了,直接坐班车,“点对点”的直达,省了好多麻烦。
太子峪陵园的班车线路藏在大家熟悉的角落里。最常用的站点是地铁9号线终点郭公庄站A口外,还有西客站南广场公交枢纽——这两个点串起了城里的地铁网和对外的交通枢纽,不管是从市中心坐地铁来,还是从外地乘火车到西客站,转班车都方便。固定班次是早8点、9点各发一班,下午2点准时从陵园返程;清明、冬至这样的高峰期会加开早7点的加班车,师傅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五趟,就怕有人没赶上”。上次李阿姨坐早8点的车,师傅握着方向盘回头提醒:“带好祭祀用品,下车走50米就是入口,别落东西。”那声音像邻居大哥似的,透着股热乎劲儿。
坐班车的讲究,李阿姨也算摸出了门道。高峰期得提前15分钟到站点,不然排队的人能绕站台半圈;易燃的香蜡要装在密封袋里,师傅会笑着帮忙检查:“我帮您看看,别带进去让保安拦着”;要是带了大袋的纸钱或鲜花,师傅会主动打开行李舱:“您岁数大,别弯腰闪着腰”。上回有个拄拐杖的张爷爷,站在队伍末尾颤巍巍的,师傅远远就下车扶他,还把前排最宽的座位擦了又擦:“您坐这儿,离车门近,下车方便。”张爷爷后来跟李阿姨念叨:“这师傅比我儿子还贴心。”
最近两年班车的变化,更让李阿姨觉得“省心”。以前得攥着零钱排队买票,现在扫码就能付,连她这个“手机盲”都学会了;夏天换了新空调车,再也不用扇着蒲扇擦汗;冬天车厢里暖得像家里的客厅,座位上还多了棉垫,坐久了也不凉。更贴心的是去年加了夜间班次,晚6点从郭公庄站发一班,专门给下班后来祭扫的年轻人——李阿姨的儿子就坐过一次,说“下班直接坐地铁到郭公庄,转班车15分钟就到,陪爸爸聊了半小时,返程正好赶上晚8点的末班车,一点不耽误”。
下午1点50分,李阿姨抱着一束白菊从陵园出来,远远就看见班车师傅在车边擦玻璃。师傅冲她笑:“阿姨,您今天坐前排?”李阿姨晃了晃手里的时刻表:“就坐老位置,跟上次一样。”车窗外的槐花开得更盛了,风裹着花香钻进车厢,李阿姨靠在座椅上,想起老伴生前喜欢喝的茉莉花茶——原来最踏实的陪伴,从来都不是绕远路的慌张,而是一辆准时等你的班车,一个热乎的提醒,一段不用赶时间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