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北京,风里裹着桂香和糖炒栗子的甜,我抱着束白菊,沿着温北路往西北走。过了大觉寺的红墙,路边突然冒出蓝底白字的指示牌——“天山陵园”的箭头,直指右侧的山坳。

北京天山陵园的位置藏得很“巧”,在海淀区苏家坨镇的山褶里,北靠阳台山余脉,南邻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说具体点,开车的话,从西六环大觉寺出口下来,沿温北路直行三公里,就能看见入口的青灰石牌坊,柱子上刻着“天山陵园”四个金字,旁边老槐树上挂着褪色红灯笼,像在等归人。

公共交通也省心。坐地铁16号线到温阳路站,出站闻得到便利店的烤肠香,换330路公交到西小营站,再打车十分钟——出租车师傅大多熟这条路,会念叨“过了卖苹果的小摊就到,别开快,颠散了花”。有次我问师傅:“您常来这儿?”他点头:“清明冬至忙,好多人找我带路,都说这地方‘顺’。”

其实天山陵园的地址,藏着老北京“背山面水”的讲究。往里走,主路两边的黄栌树正红得热烈,风一吹,叶子落在脚边像碎阳;山脚下湿地的芦苇荡飘着白絮,水鸟的叫声裹着湿气飘过来,连空气都软乎乎的。去年陪邻居张阿姨来,她摸着老伴的墓碑说:“当年选这儿,就是看中能看见山——你叔以前总说,要找个‘能透气’的地方。”

北京天山陵园地址-1

第一次来容易犯迷糊,比如我去年绕了半小时,直到遇见卖酸枣的老奶奶。她坐在路边的石头上,筐里的酸枣红得透亮,见我拿着花,就拄着拐棍指:“姑娘,顺那条土路上坡,见着石牌坊就到了。”后来才知道,陵园入口偶尔会因修路调整,提前打个电话最稳妥——接线的大姐声音很柔:“您到温阳路站没?往西看‘苏家坨镇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再往北转,别走错。”

清明那天人最多,我早去了半小时,还是看见门口排起车龙。有对小夫妻抱着刚满岁的孩子,丈夫举着手机导航喊:“到了!那石牌坊!”妻子抱着一束向日葵,轻声说:“慢点儿,别吓着娃。”风掀起她的刘海,我看见她眼角的泪——原来找天山陵园的地址,从来不是找一个冰冷的坐标,是找一个能“安放”的角落:把想念铺在风里,把话留在墓碑前,把亲人的温度,永远攥在手里。

我顺着主路走到12号区,妈妈的墓碑就在第三排。碑面上刻着她生前写的句子:“愿你在风里,像云一样自由。”风刚好吹过来,白菊的花瓣飘起来,落在碑顶的青苔上,像她以前帮我理刘海的手。旁边的松树沙沙响,像她在说:“来了?坐会儿。”

北京天山陵园地址-2

其实天山陵园真的不难找。顺着温北路的指示牌走,顺着湿地的风走,顺着心里那点“想再见一面”的念头走,总能到。就像张阿姨说的:“思念从来不会迷路,你要找的人,早就在那儿等你了。”

那天离开时,我站在石牌坊下回望。夕阳把山染成橘红色,芦苇荡的白絮飘过来,落在我手心里。风里还飘着桂香,像妈妈以前煮的桂花糖藕的味道。我突然懂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找天山陵园的地址——不是因为路难寻,是因为这里,能让思念“落地”,能让“再见”,变成“我来了,你听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