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裹着玉兰香掠过西三环,路过万安公墓朱红的大门时,我总会放慢脚步——又到了一年中最温柔的牵挂时刻。去年清明跟着妈妈来的时候,没预约的队伍从门口排到巷口,太阳晒得她攥着菊花的手直冒汗,好不容易挤进去,却因为赶时间,只匆匆跟爸爸说了两句话就走了。今年早早就学聪明了,提前三天预约,果然省去了不少麻烦。
其实万安公墓的预约流程特别接地气,不用下载APP,微信搜“万安公墓”公众号就行。首页点“祭扫预约”,先选日期——尽量避开清明当天的“爆点”,选前一周的周三或者后一周的周五,工作日的人少,能安安静静陪逝者坐会儿。然后选时间段,我偏爱上午9点,那时候园区里的晨露还没干,碑前的冬青叶子亮晶晶的,像爸爸以前擦眼镜的样子。填信息的时候要注意,每个预约最多带3个人,身份证号别输错(我上次帮邻居阿姨预约,差点把她的生日年份写错),提交后会收到一条带二维码的短信,到时候直接出示就行,不用打印,省了找复印店的功夫。
到了现场才明白,预约不是“规矩”,是给想念留的“缓冲带”。门口的预约通道几乎不用排队,工作人员笑着核对完信息,指了指里面的梧桐路:“第三个岔口左转,您父亲的碑区就在那排银杏树下。”里面的小路还是老样子,两边的国槐枝桠交叠,把天空遮成碎金,偶尔有片叶子飘下来,落在碑前的石台上。要提醒的是,园区里不能带明火、烧纸——我给爸爸带了他最爱的茉莉花茶(用他以前的玻璃杯子装着),还有我上周刚画的速写本,里面画了他阳台的月季、楼下的老黄狗,他肯定会笑着说“我闺女画得比以前强了”。旁边的阿姨捧着束白百合,轻声跟老伴说:“你以前总嫌百合香淡,现在倒觉得,这样的香能留得更久。”
上周去的时候,还碰到了件暖到心里的事。在办公楼后面的免费茶水点歇脚,看到一个小朋友举着作业本踮脚给奶奶看:“奶奶,我这次数学考了100分,老师给了三个小红花!”旁边的工作人员递了杯温温的菊花茶,蹲下来轻声说:“奶奶在天上看见啦,她肯定比你还高兴。”茶水点的阿姨告诉我,春天他们煮菊花茶,夏天换绿豆汤,秋天熬桂花蜜水,冬天备姜茶——都是给祭扫的人准备的,怕大家走累了渴。这些细节像春天的风,轻轻裹着人的心,让原本有些沉重的祭扫,多了份“被在意”的妥帖。
走出万安公墓时,风里还飘着玉兰香。其实预约从不是“麻烦”,是让我们能慢下来——不用急着赶队伍,不用怕错过时间,能好好摸一摸碑上的名字,好好说一句“我想你了”。下次来之前,记得先点一下公众号的“祭扫预约”,给想念留个“专属时间”。毕竟,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赶得上”,而是“来得及”——来得及陪逝者坐会儿,来得及把没说的话说完,来得及让风把想念捎到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