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帮家里老人寻墓那会儿,北京东边的陵园我几乎跑遍了——要么离城区太远,清明祭扫得开俩小时车;要么环境太冷清,一进去就压得人喘不过气;要么服务敷衍,问个问题工作人员都爱答不理。直到走到通惠陵园的门口,我才松了口气:门口的杨树林里飘着通惠河的风,迎春花开得热热闹闹,连门岗的保安都笑着问“来选墓啊?里面请”,没有那种让人难受的“疏离感”。

通惠陵园的位置是真“贴心”——就在朝阳区高碑店乡,紧挨着通惠河。从东五环的高碑店桥下来,沿着通惠河北路开10分钟,远远就能看到“通惠陵园”的牌子,藏在杨树林后面。要是没车也没关系,坐地铁八通线到高碑店站,打个车起步价就到,我妈腿不好,上次自己坐地铁来,说“比去医院还方便”。更妙的是,陵园门口有个挺大的停车场,清明高峰期也不会找不到车位,这对经常要带老人来的家庭来说,简直是“救命的方便”。

进了陵园才发现,这里根本不像传统墓地——更像个藏在河边的小公园。主干道两旁的国槐都有十几年树龄了,枝桠搭成拱廊,夏天走在下面,太阳晒不进来。左边的“春熙区”种满了玉兰树,四月花开的时候,白的粉的堆在枝头,风一吹就飘下几片花瓣,落在墓道上,倒像给老人铺了层花毯。右边的生态葬区更有意思,每个树葬的穴位前都种着二月兰,紫色的小花顺着墓道铺过去,我蹲下来看,发现每棵树上都挂着小牌子,写着“父亲大人安息”“奶奶的小花园”,没有那种冷冰冰的编号,倒像给每棵树都起了名字。工作人员跟我说,园区里的绿植都是专人打理的,夏天不会有杂草,秋天银杏叶落的时候,保洁会把叶子扫成小堆,让家属可以捡几片回去做纪念,“好多人说,这才像‘回家’,不是来‘扫墓’”。

北京墓地通惠陵园怎么样-1

说到服务,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催不赶”的态度。当时接待我的小伙子,没上来就拽着我们看最贵的墓型,而是先搬了把椅子让我们坐下来,递了杯温水:“阿姨叔叔先歇会儿,咱们慢慢说——你们是想要离入口近的,还是喜欢安静点的?预算大概在多少?”他带我们逛的时候,会主动指给我们看细节:“这排墓的排水口是加深的,去年暴雨天也没积水”“这块草坪是新铺的,夏天家属可以铺块布坐这儿,跟老人说说话”。我旁边有个阿姨在选墓,她跟我们唠:“我儿子在上海,去年清明没法回来,是陵园帮着代祭的,拍了三分钟的视频,从摆花到鞠躬,每一步都拍得清楚,我看了好几遍,眼泪掉得稀里哗啦的——不是图省事,是觉得有人帮着‘守着’老人,心里踏实。”

通惠陵园的性价比也很实在。我比较了东边同位置的几个陵园,传统墓的价格大概从8万起,生态葬比如树葬、花葬只要3万多,比有的陵园便宜快一半。而且墓型设计特别“接地气”:有带扶手的墓碑,方便老人祭扫时扶着;有可以嵌入照片的瓷板,是防刮防紫外线的,好几年都不会褪色;还有那种“家族墓”,设计成连排的,中间有个小茶几,说是让家属能坐下来“一起吃饭”——这些细节不是什么“高科技”,但就是让人觉得“用心了”。更有温度的是,陵园里有面“通惠记忆墙”,刻着通惠河从元朝到现在的故事,工作人员说:“好多老北京人选这里,就是冲着通惠河来的——小时候在河边摸鱼,长大在河边买菜,老人葬在这里,像还守着从小长大的地方,没走远。”

今年清明我去祭扫,风里飘着玉兰的香气,通惠河的水还是慢悠悠流着,我蹲在墓前摆花,忽然想起老人生前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