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风裹着巷口艾草的香气钻进窗户时,我正蹲在厨房揉青团——艾草是早上去菜市场挑的,嫩叶上的晨露还没干,揉进糯米粉里,绿得像去年清明妈妈在墓前插的柳枝。手机震动,是邻居张阿姨发来的语音:“小夏,天慈墓园清明要预约不?我儿子在外地,我怕自己搞不定。”挂了电话,我忽然想起每年这个时候,总有很多人像张阿姨这样,握着手机翻公众号,指尖在“预约”按钮上犹豫——不是怕麻烦,是怕错过跟想念的人“见面”的机会。
今年天慈的清明预约时间,是我特意找墓园的王姐问的——这个在墓园做了八年的大姐,总把“家属的心思比什么都重”挂在嘴边。她说预约从3月15号就悄悄开了,不是藏着掖着,是怕大家扎堆抢时段。每天分8个时段,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每个时段限200人——“不是嫌人多,是怕太挤了,家属连放束花的地方都没有”。王姐说这话时,手指摩挲着桌上的预约登记本,本子边缘卷着角,像被很多人翻看过。
预约的方式倒不难,线上公众号是最方便的入口——打开“天慈墓园”,点底下“清明预约”菜单,填家属姓名、墓位编号、想祭扫的时间,再输个验证码就行。我试过一次,步骤就像订奶茶外卖,就是最后要确认“是否携带儿童/老人”,怕家属忘了照顾身边人。要是老人不会用手机,直接去墓园门口的服务台找王姐他们——服务台的玻璃柜里摆着糖,是给来咨询的人留的,上次我看见一个老爷爷捏着糖纸问:“姑娘,我想约30号上午,我老伴儿喜欢太阳晒着墓碑的样子。”王姐立刻放下手里的笔,扶他坐下来,拿过平板慢慢输信息,末了还把预约单写成大字版,怕他看不清。
预约好的日子,最好提前15分钟到——王姐反复跟我强调。门口的安保大哥要核对身份证和预约信息,不是不信任,是怕有人误闯。万一路上堵了,赶紧打墓园的电话(021-xxxxxxx),“别慌,跟我们说一声,我们帮你留10分钟”。还有啊,预约了就别改来改去,“每个时段就200个位置,你退了,说不定有别人正等着”。其实这些“规矩”背后,都是软乎乎的心思——比如限流不是“拒人于外”,是怕你蹲在墓前时,旁边的人挤得你连“妈,我来了”都说不出口;比如要核对信息,是怕有人走错墓位,对着陌生人的碑哭,徒增伤心。
除了预约,还有些“贴心小暗号”想告诉大家。墓园门口有免费的鲜花兑换点,拿身份证就能领一束小菊花,花瓣上还带着水珠,像刚从花园里摘的;要是想带点吃的,比如奶奶爱吃的绿豆糕、爷爷爱喝的茉莉花茶,没问题——王姐说,“哪有不让带想念的道理?就是别留太多,天气热,容易坏”。休息区的热水是24小时的,杯子是一次性的,你要是带了保温瓶,也能去接;卫生间有无障碍扶手,连镜子都擦得锃亮,怕你哭红了眼睛,想补个妆再去见他;台阶旁的扶手是新刷的漆,米白色,像春天的玉兰,怕穿高跟鞋的姑娘摔着,也怕老人扶着时凉手。
昨天张阿姨敲我家门,举着预约单笑:“小夏,你看,我约了28号上午10点,王姐给我写了大字,还画了个太阳。”单子上的字歪歪扭扭,却像春天的嫩芽——原来最安心的,从来不是“我知道怎么预约”,是“有人帮我把细节都想好了”。清明哪是“任务”呢?是你蹲在墓前,把青团放在石台上,说“妈,今年的艾草比去年香”;是你摸着墓碑上的名字,说“爸,我涨工资了,能买你想看的单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