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提到墓地,很多人会先想到八达岭人民公墓——毕竟它坐落在长城脚下,沿着京藏高速开过去,远远就能看到入口处的石牌坊,后面是连绵的青山,风里飘着松针的香气。2018年夏天,我陪朋友小杨去给去世的奶奶选墓地,那天我们在公墓里走了整整一下午,摸到了不少关于价格的“实底”,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数字其实藏着很多关于殡葬市场的温度和逻辑。
2018年的八达岭人民公墓,价格分两大块:传统立碑墓和生态墓。传统立碑是最受欢迎的类型,价格大概在8万到15万之间——我们当时看了三个位置,靠东边“松涛区”的一排,因为能看到远处的卧佛山,墓碑材质是汉白玉,刻字还送鎏金,要13.8万;中间“翠柏区”的普通立碑,石材是花岗岩,位置稍显紧凑,但离公墓的公共花坛近,价格是9.2万;最里面“静安区”的老墓区,因为开发得早,墓碑款式旧一点,价格只要8.5万。至于生态墓,比如树葬和花葬,价格就亲民多了:树葬是在松树林里挖个小坑,把骨灰盒埋在树下,立个小铜牌当纪念,3.5万就能搞定;花葬更简单,把骨灰和花肥混在一起,撒在种植区,旁边立个陶瓷牌,只要2.8万——小杨当时犹豫了很久,说奶奶生前喜欢花,但家里老人觉得“没有碑不像样”,最后还是选了传统立碑。
为什么2018年的价格是这个水平?其实和三个因素分不开。首先是“位置溢价”:八达岭人民公墓离市区不算远,开车1小时40分钟,公交919路直达门口,对于住在海淀、昌平的家庭来说,扫墓很方便;再加上“长城脚下”的名号,很多人觉得“葬在这里,像守着老北京的根”,这种情感价值自然会加到价格里。其次是政策影响:2018年刚好是北京推行“生态殡葬”的第二年,民政局明确要求生态墓价格不能超过5万,所以树葬、花葬的价格被压得很低,就是为了引导大家选择更环保的方式。还有服务成本——那天我们遇到的公墓管理员说,2018年公墓刚升级了监控系统,加了20个摄像头,还请了专门的绿化队定期修剪草坪,这些钱都要算在墓价里,但用户愿意掏:“毕竟买墓地不是买块地,以后每年来扫墓,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心里也舒服。”
现在再聊2018年的价格,其实更像在看一本“殡葬价格说明书”。比如和现在比,2023年的传统立碑已经涨到了12万到20万,生态墓也涨到了4万到6万,涨幅主要来自土地成本——北京的墓地用地越来越紧张,八达岭周边的耕地不让碰,只能用山上的林地,审批手续更严,价格自然上去了。再比如,2018年选生态墓的人还很少,我们那天只看到两家人在看树葬,管理员说“一个月也就卖两三套”;但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更接受“回归自然”的理念,生态墓的销量占比已经到了30%,当年的低价策略算是“埋下了种子”。还有政策的延续性——2018年的“生态殡葬补贴”政策,到现在还在执行,买生态墓能领2000块补贴,其实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仔细想想,2018年的八达岭人民公墓价格,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它是子女对父母的心意(比如小杨最后选了松涛区的墓,因为奶奶生前喜欢看山),是政策对环保的引导(生态墓的低价),也是市场对资源的反应(位置好的墓更贵)。那天我们离开的时候,夕阳把长城染成了金色,小杨站在墓碑前说:“其实价格不重要,重要的是奶奶在这里能安心。”这句话我记到现在——原来不管价格怎么变,殡葬最本质的,还是“给爱的人一个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