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衣领时,我正站在中华永久陵园的松园入口。阳光穿过层层松枝,在青石板路上织出碎金般的光斑,不远处的老松树上挂着个鸟窝,两只麻雀正歪着脑袋看路过的人。这样的场景,很难让人把这里和"陵园"的刻板印象联系起来——倒更像某个藏在山里的养老庄园。
常有人问松园的价格,其实在这里谈"价格",得先懂它的"价值坐标"。最基础的单人穴位大概在三万出头,用的是米白色花岗岩碑,烫金刻字能保几十年不褪色;要是想要双人合葬或位置好些的,比如能看见卧佛山影的中心平台附近,价格会到四万五左右。上周有位阿姨来找"能听松涛的位置",工作人员帮她找了第三排最里面的空位——那里松涛声"裹着"耳朵,不像前排那么散,价格比中心位便宜一千块,阿姨蹲下来听了会儿松涛,当场就定了:"我家老头生前爱蹲阳台听松涛,这下能听一辈子。"
松园的价格里,藏着很多"看不见的成本"。园区里的每棵松树都有专人养护:春天修枝怕挡住穴位,夏天喷药防松毛虫,秋天扫落叶不堆在碑前,冬天扫雪顺着松枝方向——上次雪天我看见工作人员用竹扫帚轻扫松枝,说怕压断枝桠砸到穴位。还有周年祭扫服务:要是家里没人来,园区会帮着摆鲜花、擦石碑,拍照片发过去,这些都包含在每年两百块的管理费里。在外省工作的小伙子说,每年清明赶不回来,全靠园区帮忙,"我妈说石碑亮得能照见人,鲜花比我在家时还新鲜"。
要说性价比,松园的优势在"方便"二字。从市区开车四十分钟沿京密路到底,拐个弯就是大门,门口有免费停车场能停二十多辆车——这对有老人的家庭太重要。上次有位坐轮椅的大爷来,工作人员立刻推来坡道,扶着他到穴位前;还有公共卫生间干净得能照镜子,休息区的长椅带靠背,坐久了也不累。有位大爷说:"去山里的陵园要爬台阶,我这腿根本不行,这里推轮椅就能走全程,省心。"
其实选陵园说到底是选"归处"。松园的价格不是最低的,但每一分钱都花在"让亲人舒服"上:松涛声是活的,石碑是亮的,服务是暖的。就像老园长说的:"我们不是卖穴位,是帮人找安放思念的地方。"那天我离开时,夕阳把松影拉得老长,风里飘着桂香,远处传来鸟叫——突然觉得,这样的地方,哪怕价格贵一点也值得,毕竟有些东西不是钱能衡量的:比如松涛里的思念,比如石碑上的温度,比如每次来都能看见的、干干净净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