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总是来得急,巷口的银杏刚黄了尖,就有老人捧着锡箔纸站在树底下念叨。对于扎根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来说,"给先人心找个稳当地方"是件比搬家还大的事——不用讲排场,要的是山清水秀,是岁岁能来扫扫灰、说说话的"老地方"。凤凰山陵园就在昌平的山坳里,顺着京密引水渠往上走,远远能看见山尖的云像被风揉碎的棉絮,倒成了不少人的"心之所向"。
一进凤凰山的大门,柏木的清苦味先裹着风扑过来,路两旁的侧柏都是二三十年的老树种,枝桠搭成拱廊,阳光漏下来像撒了把碎金,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倒比市区的车鸣让人安心。普渡园是陵园里专门做生态壁葬的区域,藏在半山腰的缓坡上,背靠着青黛色的山,面朝东南——老人们说这叫"望阳",日子能过得亮堂。回廊是青石板铺的,缝隙里长着几株三叶草,两边的壁龛嵌在米黄色的石墙里,每个龛位都配了小玻璃门,擦得锃亮,能映出头顶的梧桐叶和路过的麻雀。
上次陪邻居张阿姨去选龛位,陵园的周经理拿着价目表蹲在石凳上跟我们聊——普渡园的壁葬价格其实分得挺细,核心是"按需选"。基础款是嵌入式汉白玉龛位,石面磨得光溜溜的,不会积灰也不会渗雨,价格大概在3万到5万之间,这是卖得最多的款,不少家属说"够实在"。要是想要更耐用的材质,比如芝麻黑花岗岩,耐潮耐晒,就算遇到梅雨季也不会长霉,价格会贵1万左右。还有些家属在意"位置感"——比如回廊转角能看见山下小水池的龛位,或者靠近主路方便推轮椅的"优选位",会额外加5000到8000块。刻字是免费的,用激光雕得深,不会掉漆,要是想加个小浮雕,比如莲花、松枝或者老人生前喜欢的兰花,得补2000块手工费。周经理说,其实大部分人不会选太贵的,"毕竟来这儿的人,图的是'归处'不是'排场'"。
张阿姨当时摸着玻璃门问:"这以后坏了咋办?"周经理笑着指了指墙上的蓝色维护牌——陵园每年免费做两次全面清洁,玻璃门擦得透亮,石缝里的青苔也会清干净;要是龛位有裂缝或者掉漆,打个电话24小时内就有人来修。旁边的李姐凑过来,说她去年给父亲选了基础款,"清明来的时候,看见龛位旁边的迎春花开了,风一吹花瓣落在玻璃上,倒像父亲在跟我点头"。其实对于家属来说,价格之外的"放心"更戳心——不是多贵的石头,是有人帮着守着,是每年来的时候,能看见熟悉的样子,能对着玻璃门说句"我来了"。
离开的时候,夕阳把普渡园的墙染成了橘红色,张阿姨站在回廊里往山上看,影子被拉得很长。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照片——是她老伴年轻时在天坛拍的,穿着蓝布衫,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这地方好,"她轻声说,"风是软的,树是绿的,他肯定愿意。"其实关于凤凰山陵园普渡园壁葬的价格,答案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它是松针香里的安心,是阳光碎金里的念想,是每年能来坐会儿的"老地方"。对于把"根"扎在京韵里的人来说,这就够了——毕竟最珍贵的"归处",从来不是价格标签上的数字,而是"我知道你在这儿,我能找到你"的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