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着菜市场飘来的艾草香钻进窗户时,我正帮母亲往布包里塞青团——每年清明去佛山陵园看外婆,这是必带的仪式。母亲揉着腰叹气:“去年挤地铁转公交,下了车还得走半小时,我这老腰差点扛不住。”话音刚落,楼下传来社区阿姨的喊叫声:“张婶,门口有清明专线班车!”我扶着母亲下楼,小区门口的公交站旁果然立着块临时牌子,红底白字写着“佛山陵园清明专线”,旁边摆着张折叠桌,穿天蓝色志愿服的大姐正低头登记信息。见我们过来,她笑着递过一张时刻表:“阿姨,这班车半小时一趟,从咱们社区直达陵园,不用转车,全程有志愿者跟着。”母亲接过纸,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这可真是及时雨!”七点整,班车稳稳停在站边。司机是个穿藏青制服的大哥,下车帮着扶老人上车,还特意把第一排的座位留给了带小孩的家庭。我和母亲坐定,旁边的王阿姨正跟邻座的姐妹唠嗑:“我家闺女上班没法陪我,本来还发愁怎么去,昨天社区通知有专线,我今早六点就起来等了。”话音未落,前排的大爷举着保温杯问司机:“小伙子,这车到陵园门口不?我腿不好,走不动远路。”司机回过头笑:“叔,您放心,直接停在陵园正门口,志愿者会帮您拿东西。”车开起来,窗外的梧桐树影掠过,车厢里飘着淡淡的菊花香——是前排阿姨带的祭品。母亲靠在我肩上眯眼,突然说:“你外婆以前总说,去看她不用买贵的,能常来就行。现在有这班车,我以后每个月都能来。”我握着她的手,看见前排的志愿者正给一位晕车的阿姨递薄荷糖,阳光穿过车窗洒在她的志愿服上,“奉献”两个字亮得发烫。四十分钟后,班车稳稳停在佛山陵园门口。志愿者小周赶紧下车,帮母亲拎起装青团的布包:“阿姨,我扶您走,台阶有点滑。”母亲笑着摇头:“我自己能行,你们可太贴心了。”不远处,另一位志愿者正帮着一位大爷摆祭品,大爷抹了把眼:“我儿子在外地,今年多亏这班车,不然我都没法来给老伴送束花。”负责专线的陈队长告诉我,为了这趟班车,他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踩点确定最优路线,跟社区对接统计需求,甚至特意调整了早高峰的班次——“有的老人习惯早去,我们就把第一班车提前到六点半;有的年轻人要加班,我们加了下午三点的返程车。”他指着不远处的班车:“昨天有个阿姨迟到五分钟,司机特意等了她,说‘咱们不急,慢慢来’。”风里突然飘来青团的甜香,母亲蹲在外婆墓前摆祭品,我望着不远处停着的专线班车,想起上车时志愿者说的话:“我们做的不是班车,是帮大家把‘回家’的路铺得更顺一点。”是啊,清明从来不是赶一场急哄哄的路,是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温柔之约——有人把菊花插在墓前,有人把想念揉进青团,而这群开班车的人,把这份温柔变成了车轮滚滚的温度。返程时,车厢里飘着阿姨们分享的橘子香。母亲靠在我肩上打盹,手里还攥着志愿者给的薄荷糖。窗外的阳光正好,我望着车身上“佛山陵园清明专线”的字样,突然觉得,最动人的善意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是有人愿意把你的“不容易”放在心上,把每一步都踩得稳稳的,让你知道:你要去的地方,有人陪你一起走。

佛山陵园清明班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