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前不久,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七届一次主任会议在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围绕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和具体路径、应当开展哪些结合行业实际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除了可为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提供参考,也值得各地的殡葬工作者了解、借鉴。

6位国内专家支招《殡葬管理条例》修改

推行文明殡葬,构建和谐社会

吸引业外人士参与,殡葬行业志愿服务活动

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看来,鉴于医护人员对于死亡相对其他民众而言有着更坦然的心态,2019年,可以从医疗和殡葬业的打通入手,推动两者的对话和对接,让殡葬工作者了解一点医疗的后端工作,让医疗的后端服务人员了解一点殡葬服务的前端工作,互相打通、两者衔接,这对于死亡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2019年即将举办第二届北大清明论坛,作为一个跨界的平台,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性,也要注重民众的接受度。在相关行业教育活动中,可以邀请卫健委的医疗教育机构参与教材编写活动。可以在殡葬行业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吸引行业外的公众参与殡葬行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进来后,可以打破殡葬行业的封闭状态,帮助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个行业。可以编写一些应对死亡的国民教育小册子,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普及死亡常识和死亡教育。

在丧葬礼仪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表示,传统丧葬礼仪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在精神则是慎终追远、孝道仁爱等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东西。作为儒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今后也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继续参与对行业现象的分析。中国殡葬协会可以在丧葬礼仪方面发挥作用,研究、制作丧葬礼仪体系,推广到行业相关单位。通过丧葬礼仪推广,促进伦理道德教化,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应该探讨条例公布后如何开展工作

和君创业咨询集团创始人李肃建议,目前正值《殡葬管理条例》修订之际,我们应该探讨条例公布后如何开展工作。针对现实中殡葬行为扭曲习俗的问题,要解决生死文化提升、规范亲友殡葬礼仪、开展死亡志愿服务等问题。就殡葬管理而言,应完善法规包括地方法规,规范殡葬行为;对行业内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推行文明榜,引领社会风气。

殡葬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何振锋对殡葬专业教育发表了意见。他介绍说,目前全国有七所院校开设殡葬专业教育,其中大专4所,即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中专3所,即黑龙江民政学校、福建民政学校、河南民政学校。每年全国毕业的殡葬学生约650-700人,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殡葬服务机构从业人员8.1万人,每年死亡人口980万,殡葬领域间接服务人口超过1亿,殡葬专业毕业学生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殡葬教育还存在缺乏统一教材、学历层次过低,理论体系有待厘清、专业伦理有待确立、认可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非常期待专家委员会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起到建言献策的智囊团作用,非常赞同要做好生命文化的传播和宣传、对殡葬条例修订持续关注、推动参与教材编写等工作。建议对“开展重大问题理论研究”进一步细化,具体对哪些重大理论开展研究,中国殡葬协会也可以发布一些研究课题,让专家委员会起到咨询、评估、督导的作用;同时建议把殡葬伦理纳入研究范围,这是殡葬业发展非常需要的。

建议开展殡葬改革口述史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马金生谈到,在对当代中国殡葬改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开展殡葬改革口述史研究,这有利于弥补文本档案的不足,也有利于从多个角度记录殡葬改革,梳理出殡葬改革的发展路径及方向。希望能够借助专家委员会的力量,将口述史项目启动、落实;建议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的殡葬改革举办交流会,总结既往的经验与做法,探索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支持王一方老师提出的写作国民生死教育小册子,建议将这一工作落实、开展起来。

殡葬改革要敢于亮旗

策划专家焦兵建议,2019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要敢于“亮旗”。一要旗帜鲜明地挖掘优秀的传统殡葬文化,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重建殡葬的神圣感、仪式感、敬畏感。二要旗帜鲜明地弘扬“新时代、新殡葬”,注重“中国殡葬”的品牌文化建设、品牌形象建设,用人性回应偏见,用传播塑造品牌,用温度化解各种观念冻土,勇敢“请进来”、大胆“走出去”,成立全国性的以及鼓励各省成立跨界生命教育讲师团向社会开展生命教育,鼓励各单位到公墓里来上党课、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出版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读物等等,把“沉重”化为“轻松”,坚持不懈地刷新行业在社会各界人士眼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