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殡葬立法对汉族的丧葬习俗( 即土葬)采取了“断然否定”的立法态度 众所周知,“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是我国殡葬立法的原则那么,汉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死后留全尸”、“入土为安”的丧葬习俗和传统,立法者将其认定为陈规陋习、愚昧落后而对其采取了“断然取缔”的立法态度,我个人认为是很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
笔者认为,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和传承而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或传统,是一个民族文化个性的表现,也正因为此,民族文化才会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判断一种民族习俗和传统是否为封建陋习,主要应该从这种习俗和传统对当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否产生了阻碍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否产生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因此,不能把殡葬改革简单地等同于破除“入土为安”的传统葬式葬俗,而是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包容接纳汉族等多数民族数千年来沿袭的“入土为安”的传统葬俗观念,渐进地推进安葬方式的多样化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制度和政策的推行,如果合乎善良、至少无害的风序良俗,符合或接近人的善良本性,推行起来就会易如反掌、效果良好;反之,则会困难重重。
因此,农村殡葬改革是否可以在传统文化习俗和国家法规政策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而不是生硬地否定传统,或许,中国的殡葬改革乃至农村其他的一些改革便可以走出一条“双赢”的路来 因此,殡葬改革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改变落后的、浪费的、不适宜于当下社会和有违科学的丧葬方式,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落实政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民众的容忍度和承受力。
如果政策的制定是从部门利益出发,那么,势必出现首先保证部门利益而忽略其他部门的利益,尤其是忽略民众的根本利益的现象其次,殡葬改革是一种改革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改变,因此,应当在坚持“殡改目的”的前提下,推行丧事方式的多样化,让民众有条件自由选择最后的归宿。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人们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死亡,尤其是死亡之后尸体处理的个人权利,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因此,尊重民众自主选择死亡之后的尸体处理方式,实际上也是保障农民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建立的殡葬改革机制或殡葬方式,除了有政府主导性的意见之外,其具体的葬法形态应该由死亡者本人或丧家做出,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同时,农村殡葬改革一定要让被改革者即广大农民受益而不是受损,这是决定农村殡葬改革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