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窗户时,我正陪着阿姨翻找父亲的户籍资料——上周老人走得急,我们想尽快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静安墓园,那个他生前常提的“有银杏树的地方”。往年要跑三趟墓园的经验让我犯愁,直到邻居张姐提醒:“现在能网上预约了,不用再大清早去排队。
抱着试试的心态打开静安墓园官网,首页飘着片银杏叶的动态图标,点进“预约服务”,界面比想象中清爽——没有弹不完的窗口,只有“安葬预约”“祭扫预约”两个大按钮。选“安葬预约”时,我手有点抖,毕竟是第一次用这种方式和父亲“对接”。跟着提示填逝者姓名、身份证号,家属联系方式,再选日期——系统自动标了最近7天的可约时段,我选了下周三上午10点,刚好是老人生前说“太阳刚爬过树顶,不晒”的时间。填完弹出个小框:“建议带逝者户籍注销证明、家属身份证原件,有问题打400-XXX-XXXX”,像社区阿姨的贴心提醒。
预约成功的短信来得很快,除了编号,还附了“温情小贴士”:“入口便民台有免费轮椅、饮用水;门口花艺店有白菊,提前说能预留。”阿姨握着手机抹眼泪:“你看,他们连你爸喜欢白菊都想到了?”我才反应过来,预约时填的“逝者喜好”栏,我写了“爱喝茉莉花茶,喜欢白菊”——原来那不是无用的选项,是真的会被看见。
到了预约那天,我们抱着骨灰盒刚进墓园,穿浅蓝制服的姑娘就迎上来:“是李叔的家属吧?跟我来,手续预审过了。”原本要半小时的登记、缴费,10分钟就办完了。站在银杏树下的墓前,阿姨把白菊轻轻放在碑上,阳光穿过树叶洒在照片上,老人笑得还是那么温和。“要是去年,我们得6点来排队,哪能这么安安静静陪他说话。”阿姨摸了摸碑石,风里飘来桂香,像老人在说“我挺好的”。
离开时回头望,银杏叶正顺着风飘向碑群。我忽然明白,网上预约不是冰冷的流程——它是把“等待”变成“准备”,把“焦虑”变成“安心”。以前为了办手续,我们得把悲伤揉成纸团塞进口袋,现在能带着完整的情绪来,多陪父亲说说话,多看看他喜欢的树。
那天晚上,阿姨翻出父亲的旧照片,指着墓园的银杏说:“你看,他选的地方没选错。”手机里还存着墓园的预约记录,像一份温柔的凭证——证明我们没有因为慌乱,漏掉和父亲告别的每一个细节。
现在想起那天,最暖的不是省了时间,是预约时填的“逝者喜好”被看见,是短信里的“白菊预留”,是工作人员喊“李叔”时的亲切。原来最好的服务,从来不是“快”,是“懂”——懂家属的慌乱,懂逝者的温度,懂告别的重量。
上周去祭扫,我又用预约功能选了周六上午。到的时候,便民台的阿姨记得我:“又来看李叔啦?白菊给你留着。”站在墓前,我跟父亲说:“爸,现在不用排队了,我能多陪你会儿。”风里的银杏叶落在手心里,像他的回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