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风裹着梧桐树的碎金叶,掠过凤凰山陵园的石阶。我蹲在第三排骨灰墙前,看张阿姨用软布擦着龛位上的浮尘——那是她老伴的“家”,米白色陶瓷龛门上刻着小楷的“松鹤延年”,旁边摆着一小罐他生前爱喝的绿茶。“这里比楼下的传统墓位热闹些,抬头能看见树,低头能听见鸟叫。”张阿姨的手指抚过龛门,声音轻得像落在叶上的阳光。凤凰山的骨灰墙藏在陵园的“青竹区”,沿着缓坡往上走,两侧是修得整整齐齐的楠竹,风过处沙沙响。和传统的立碑墓不同,骨灰墙是一面面嵌入山体的龛位墙,每一个龛位都像一扇小窗,装着家属的牵挂。接待员小周告诉我,最初设计骨灰墙时,想着是“节省空间的环保选择”,可后来发现,它成了很多家属的“心头好”——“有的老人怕寂寞,就选靠近步道的龛位,能听见来往的脚步声;有的喜欢安静,就选竹丛后面的,连风都轻些。”说到大家最关心的价格,小周翻开桌上的价目表,指尖落在“青竹区A排”那一行:“最基础的陶瓷龛位,尺寸30×25×20厘米,价格在1.2万到1.8万之间。区别主要在位置——比如靠竹丛的那几排,能闻到竹香,视线也开阔,就比中间排贵2000块;如果是对着锦鲤池的‘景观位’,价格会再高一点,但最多不超过2万。”她又翻到下一页,“要是想要更有温度的,比如实木龛位,用的是环保樟木,表面刻着家属定制的家训或图案,价格大概在2.5万到3.5万。还有带纪念功能的,比如龛门能嵌照片,或者带小抽屉放遗物,价格会到4万,但选的人不多——大多家属更在意‘实用’和‘安心’。”我问小周,有没有家属因为价格犹豫?她笑了,说起上周的一件事:“有个小伙子,穿得挺随意,一来就问‘最便宜的龛位在哪’。我带他去看了最边上的陶瓷龛位,他蹲在那里看了半小时,突然说‘就要这个’。后来聊天才知道,那个位置对着陵园的锦鲤池——他妈妈生前是小学老师,总带着学生去公园喂鱼,‘她肯定喜欢这里,能天天看鱼’。”还有个姑娘,选了带射灯的实木龛位,理由更暖:“我爸爸是摄影师,生前总说‘光里有温度’,所以我要给她选个能照到阳光的位置,再装个小射灯,晚上来也能看见他的名字。”其实凤凰山的骨灰墙,从来不是“廉价的替代”。小周说,他们的价格都是明码标价,接待室的墙上挂着大大的价目表,每一款龛位的材质、尺寸、位置对应的价格都写得清清楚楚,没有隐形消费,也没有强制升级。“有的家属会问‘能不能加钱换个好点的位置’,我们就带他去看——能选的位置都敞开着,选不选全看心意。”离开的时候,我又路过青竹区。张阿姨还在擦龛位,这次她从布包里掏出个陶制的小茶壶,放在龛门旁边:“上次去景德镇旅游,特意给老头子带的。他以前总说,等退休了要去景德镇学做陶壶,现在我帮他实现了。”风把楠竹的叶子吹得沙沙响,我看着墙上的一个个龛位,忽然明白:骨灰墙的价格从来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里能装下思念的形状,能让每一份牵挂都有处可依。凤凰山的骨灰墙贵吗?其实要看你怎么算。比起传统墓位,它的价格确实更亲民,但更重要的是“值不值”——值不值让亲人住在有树有鸟的地方,值不值让自己每次来都能安心坐下,值不值把思念写成看得见的样子。就像张阿姨说的:“他在这里,我踏实。

凤凰山陵园骨灰墙价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