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陪朋友去潮白陵园看墓地,她站在园区的银杏树下,攥着一张皱巴巴的传单问我:“你说这个‘潮白生态小产权墓’比园里的便宜三万,到底能不能买?”风把传单吹起来一点,我瞥见上面写着“村集体土地,永久使用权”,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已经是我这个月第三次听到“潮白周边小产权墓地”的问题了。
其实很多人对“小产权墓地”有误解,以为像房子的小产权一样“有个证”,但殡葬行业的“小产权”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特意查了顺义区民政局的公开信息:潮白陵园作为顺义区唯一的经营性公墓,是1993年经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有明确的《公墓经营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它的墓地使用权证是民政部门统一印发的“绿色本本”。而周边那些打着“潮白”旗号的“小产权墓地”,大多是附近村子私下把集体土地租给第三方公司建的,所谓的“产权”不过是一张村集体盖的收据,既没有民政部门的审批,也不能在殡葬系统备案——说直白点,私搭乱建的非法公墓”。
去年有个做房产中介的客户找我,说2020年买了潮白旁边某村的“小产权墓地”,今年想把母亲的骨灰迁过去,却被村委会拦下来:“之前的支书退休了,合同没经过村集体表决,不算数。”他拿出当年的合同,上面写着“租赁土地30年”,可《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集体土地出租给本村以外的人,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他的合同连村民代表的签字都没有。更糟的是,当他想找卖地的公司维权时,发现对方早就注销了营业执照——这种“一锤子买卖”,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还有维护的问题,我今年春天路过潮白西边的一个“小产权墓地”,大门上的铁锁都锈了,进去一看,荒草长得比墓碑还高,有几块石碑被雨水冲得字迹模糊,连个保洁的影子都没有。而潮白陵园里,每天有专人打扫甬道,清明前后还有志愿者引导祭祀,每年的绿化维护费都会公示——正规公墓的“贵”,其实是贵在“长期稳定的保障”。
最让人担心的是法律风险。《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殡葬设施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也就是说,这种“小产权墓地”本身就是违法的,万一遇到征地拆迁,或者村委会换届,买家根本得不到法律保护。我有个做律师的朋友说,他每年要接三四个“小产权墓地”的纠纷,几乎都是“买家败诉”——因为法律不承认这种私下交易的合法性。
其实选墓地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安心”。我给朋友的建议很简单:先问“有没有民政部门的审批”,再看“能不能办正规的墓地使用权证”,最后查“园区有没有长期的维护方案”。潮白陵园的销售告诉我,他们的墓区使用权是20年一续,每两年会给家属发维护提醒,这些都是写在合同里的——而那些“小产权墓地”,连“维护”两个字都不敢写进合同。
离开潮白陵园的时候,朋友把那张传单扔进了垃圾桶。她望着园区里整齐的松柏说:“还是买正规的吧,至少以后来看妈妈,不用怕找不到地方。”风里飘来一丝蜡梅的香气,我想起小时候奶奶说的“入土为安”,原来“安”从来不是一块土,而是一份能经得起时间的“确定性”——就像潮白陵园里那些立了几十年的墓碑,每一块都有清晰的“身份”,每一年都有人认真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