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天寿山刚揉开眼,景仰园骨灰林的银杏叶就把第一缕阳光剪成碎金。山脚下的环山公路上,总有提着素色鲜花的人慢慢走,他们中的很多,是来给故去的亲人选“家”的——毕竟,能挨着景仰园这方“被山风宠着的地方”,连思念都能沾点草木的温度。而“选家”的第一问,总绕不开“多少钱”。

沿着景仰园西侧的公路往北走两公里,福安园的门楣藏在两棵老槐树后面。这里的墓像顺着山坡铺开的书页,每一页都写着不同的“价格故事”:靠近主路的传统立碑墓,汉白玉碑身刻着缠枝莲,旁边有株原生的桃树,起步价十四五万——不少人愿意为这株桃树多花两万,说“以后春天能来看桃花,像亲人还在跟我们一起等花开”;再往上走五十米的坡地墓,青石板碑身简洁,旁边是一片酸枣丛,价格就降到了十一二万,适合预算中等的家庭,“能站在这里吹吹风,跟亲人说说话,就够了”。

往景仰园东边走,离明定陵神道不远的御景园,价格要“跳一跳”。这里的家族墓有独立的小庭院,铺着青石板,摆着石桌石凳,二十多万起步。销售说,买这种墓的人大多是家族一起商量的:“逢年过节全家来,能围坐在石桌旁吃块月饼,像以前在家一样。”而价格里藏的“附加值”,是每年清明的免费鲜花,是代客祭扫的视频,是随时能打电话问“我想给亲人送束花,能帮我摆一下吗”的安心。

景仰园骨灰林附近墓地价格-1

要是预算有限,景仰园斜对面的慈恩园藏着“性价比的惊喜”。花坛葬三万多起步,把骨灰和着花种埋在月季花坛里,每年春天开满粉的白的花,就像亲人从来没离开;树葬更有意思,原生的酸枣林里,每棵树都挂着小铜牌,刻着亲人的名字,八万多的价格比旁边没有植被的贵一万,却成了“抢手货”——“酸枣树是山上本来就有的,秋天结小红果,像亲人给我们留的‘小零食’,多花点钱,买的是这份‘原原本本的想念’。”

常有人问,“这么多价格,怎么选才对?”其实答案很简单:你站在墓前,有没有“想坐下来”的冲动?有没有“以后要常来”的期待?就像慈恩园里买了花坛葬的张阿姨说的:“我妈生前爱花,以前总在阳台种月季,现在把她埋在花坛里,每年春天能来看花,比买块贵的碑强——这不是买地,是给她找了个‘能继续爱花的家’。”而买了御景园家族墓的李叔说:“我爸以前总说‘以后全家要一起过中秋’,现在这个庭院能装下全家的思念,贵点也值。”

山风掠过景仰园的银杏叶,吹到旁边的墓地上,那些刻着名字的石碑前,总有新鲜的花。其实景仰园附近的墓地价格,从来不是“数字游戏”——三万多的花坛葬,藏着“想跟亲人一起看花开”的心愿;二十多万的家族墓,装着“全家一起团圆”的期待;而十一二万的坡地墓,是“能常来坐会儿”的踏实。说到底,我们买的不是一块地,是给亲人找一个“能常来看看的家”,是让自己每次来的时候,能安心地说一句:“我来了,你还好吗?”

景仰园骨灰林附近墓地价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