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朋友去看墓地,她站在中华永久陵园的松树下问我:“你说,选一块能放得下回忆的地方,得花多少钱?”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大家问墓地价钱的时候,其实问的不是一块地的价格,是“怎么用合适的方式,把对亲人的想念安置好”。
中华永久陵园在昌平的山脚下,整个园区沿着山势铺展开。靠东边的“松鹤区”,每一排墓地都对着一片马尾松林,风一吹就有沙沙的响,像有人在轻轻说话。这里的单价大概在8-12万,很多人选这里,是因为“能听见风的声音,像亲人还在身边”。靠近大门的“福泽区”出入方便,但旁边是停车场,少了点安静,价钱就低一些,大概5-7万。最受欢迎的是中间的“青檀区”——那里有几棵百年青檀树,树荫能罩住半排墓地,树皮上的纹路像老人的手掌,很多人说“就像亲人还坐在老树下乘凉”,价钱大概在10-15万。我见过一位阿姨,每次来都坐在青檀树下剥橘子,她说:“我妈生前就爱坐在老家的老槐树下剥橘子,现在这里的树影,跟老家的一模一样。”
除了位置,墓型是影响价钱的另一大因素。最基础的“传统立碑墓”用河北曲阳的汉白玉,机器刻字,大概4-6万,适合想“简单安置”的家庭;有些家庭会选“艺术定制墓”——比如有个客户给喜欢书法的父亲做了块“砚台形墓碑”,碑身是黑金石,刻着父亲写的“宁静致远”,连底座都是仿砚台的造型,花了20多万。我摸过那块墓碑,黑金石的凉意在指腹散开,像摸到了父亲的笔迹。更环保的是树葬和花葬:树葬是种一棵侧柏,墓碑是小小的铜牌,刻着名字和一句“愿你成树,看遍四季”,只要2-3万;花葬是把骨灰混在花肥里,种上月季,连墓碑都没有,只要1万多。选树葬的大叔说:“我爸生前爱养树,以前在阳台种了三棵月季,现在让他变成一棵树,比立块大石头更合他心意。”
其实除了看得见的“硬件”,还有很多看不见的价值藏在价钱里。比如中华永久陵园的绿化——园区里的草皮是每年换两次的马尼拉草,踩上去软乎乎的,像老家的田埂;松树每三个月修一次枝,不会有松针掉在墓碑上;连墓碑的缝隙都有人定期用毛刷清理,不会积灰尘。还有服务:每年清明前,工作人员会帮你把墓碑擦得发亮;要是没时间来,他们可以代摆一束白菊,拍张照片发给你;更重要的是资质——陵园有民政局发的“经营性公墓许可证”,红本本挂在接待室的墙上,让人放心。我朋友一开始贪便宜,看了个郊区小陵园,才3万,但后来发现没有合法手续,吓得赶紧退了——买墓地不是买衣服,得图“永久”的踏实。
那天陪朋友选完,她站在青檀树下打电话给妈妈:“妈,我选了个有老槐树(其实是青檀,她记混了)的地方,风一吹就响,跟爸以前种的那棵一样。价钱是12万,我觉得值。”电话那头的妈妈说:“值,只要你爸能待得舒服,多少钱都值。”风刚好吹过来,青檀树的叶子沙沙响,像有人在说“对呀,值”。
离开的时候,夕阳把松针染成金色,朋友捡了片松针装在包里,说要给爸爸带回去。我看着她的背影,突然懂了:大家问墓地价钱的时候,其实问的是“我的心意,能不能用合适的方式装下”。中华永久陵园的价钱从1万多到20多万不等,但不管选哪一种,都是在选“让回忆有个家”的方式——有人选贵的,是想给亲人最好的;有人选便宜的,是懂亲人喜欢简单。说到底,墓地的价钱从来不是数字,是我们对亲人的想念,具象成了一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