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清晨,我拎着妈妈提前在巷口花店买的白菊花,跟着她往天山陵园的方向走。她攥着手机的手有点紧,手指无意识地划着屏幕,嘴里念叨:“去年清明前两周,我盯着‘天山陵园’公众号抢了三天才拿到周六上午的预约号,眼睛都盯酸了。现在是不是还得这么麻烦?

陵园的入口还是去年的样子,岗亭上的爬山虎又爬高了些。我正想帮妈妈掏手机查预约码,岗亭里的保安大叔倒先探出头,笑着冲我们摆手:“大姐,不用找码啦!现在除了清明、冬至那几个大日子,平时周末都不用预约,直接进就行。”妈妈愣了愣,把手机塞进布包里,松了口气:“这可太好了,我昨天还在担心忘了抢号。”

跟着妈妈往陵园深处走,路上遇到几个拎着鲜花的人,有的是年轻人陪父母,有的是独自来的老人。保洁阿姨推着清扫车经过,见我们在看指示牌,主动搭话:“姑娘,你们是第一次来?现在政策松多啦——工作日肯定不用预约,有时候整个上午就几个人;周末上午人多些,但也不用排队等号;就怕清明前两周、冬至前一周那几天,跟赶大集似的,必须得提前三天在公众号预约,不然进不来。”她指了指不远处的公告栏:“上面有客服电话,要是不确定,提前打个电话问最靠谱。”

去天山陵园还用预约吗-1

我们找到外婆的碑时,晨雾刚散,阳光穿过松柏的缝隙洒在碑面上。妈妈把菊花轻轻放在碑前,又用手帕擦了擦碑上的灰尘——那是外婆生前常用的蓝底白花手帕,边角已经磨得起毛了。“妈,现在方便多了,不用再盯着手机抢号。”她轻声说,“上次我想周中过来,又怕要预约,犹豫了好几天。现在好了,我每个月都能来,给你带点你喜欢的菊花。”风掀起她鬓角的白发,碑前的菊花晃了晃,像外婆从前摸她头发的样子。

去天山陵园还用预约吗-2

其实来之前我特意查过陵园官网,上面写着“日常祭扫(除法定节假日及重大祭扫节点)无需预约,市民可持有效身份证件直接入园”;客服电话也确认了,高峰节点(如清明、冬至前10天)会启动“预约限流”,每天分三个时段,每个时段限500人。只是妈妈记不住这些“官方说法”,总觉得“没预约就不敢来”。直到今天亲耳听到保安大叔的话,她才真正放下心。

去天山陵园还用预约吗-3

临走前,我们在陵园门口的便民服务点歇脚。工作人员递来一杯温水,提醒我们:“要是开车来,记得停在入口右侧的停车场,里面有新能源充电桩;祭扫用品最好带鲜花,陵园里不让烧纸、放鞭炮,门口也有鲜花卖,比外面贵不了多少。”妈妈接过杯子,笑着点头:“我知道,去年就买过这里的菊花,新鲜得很。”

夕阳开始往山后落的时候,我们沿着陵园的小路往回走。风里飘着松柏的清香,妈妈手里还攥着那包没拆开的菊花——她说明天要再来,给外婆的邻居张阿姨也带一束。“以前抢不到预约号,只能隔一个月来一次。”她望着远处的墓碑群,声音很轻,“现在好了,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能多陪你说说话。”

风掀起她的衣角,远处的钟楼传来整点的钟声。其实对于我们这些想看望亲人的人来说,政策的调整从来不是“放不放松”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少点阻碍”——少一次盯着手机抢号的焦虑,多一次坐在碑前说话的时间;少一趟因为没预约而折返的遗憾,多一次陪亲人晒晒太阳的机会。

如果你最近也打算去天山陵园,不妨提前做这几件事:查一查最近是不是清明、冬至这样的高峰时段,打个客服电话确认(010-××××××××),带好身份证,买一束新鲜的花——剩下的,就交给风里的松柏,和碑前的阳光吧。毕竟,我们要做的,从来都是好好陪陪心里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