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风里还带着点凉,我提着刚买的百合站在国贸地铁站C口,盯着眼前“朝阳陵园祭扫班车”的牌子——这已经是我第三年等这趟车了。外婆走的那年,我开车去陵园绕了三圈才找到停车位,最后抱着祭品跑了半公里;后来朋友说有这趟班车,从此它成了我去看外婆的“固定路线”,像条系着思念 的丝带,稳稳把我往她身边带。

朝阳陵园的祭扫班车选了三个最接地气的发车点:国贸、劲松和青年路。国贸是交通枢纽,地铁1号线和7号线都能到,早8点发第一班车,之后每小时一班;劲松的车晚15分钟,停在华堂商场门口,离老社区近,很多叔叔阿姨习惯从这走;青年路的车早8点半发车,路过国美电器,东边的住户出门就能坐。我常选国贸的头班车,路上40分钟左右——能看看窗外的树影,或者翻两页外婆生前的散文集,比开车的急躁多了点“慢慢赴约”的仪式感。

北京朝阳陵园班车路线-1

坐这趟车要注意几个小细节:节假日一定要提前一天预约,去年清明我没约,站了一路;平时不用急,日常每天6班车基本有座。发车点的标识很清楚,国贸的牌子是蓝底白字,就在公交站旁,老人找起来不费劲;劲松的牌子挂在商场立柱上,红漆写的字,离老远能看见。车上的设施也贴心:后排有放祭品的铁架子,百合放在上面不会挤坏;爱心座椅在车门边,带小孩或扶老人的家属一上车就能坐;夏天空调足,不会让祭品里的水果变味;冬天暖气热乎,连保温杯都能焐得更暖。

北京朝阳陵园班车路线-2

最难忘的是班车上“不用说话的温暖”。上个月遇位穿藏青外套的阿姨,抱着个陶罐子——她跟司机说那是老伴装茶叶的,每次都带着去“让他闻闻味儿”,司机笑着接过罐子放在最稳的位置。还有次带小侄子去,小孩闹着要吃糕,旁边奶奶递来一块桂花糕:“我家老头也爱吃,给孩子垫垫。”小侄子咬着糕说“太姥姥也买过”,奶奶摸着他的头:“那就是太姥姥让我给你的”。这种瞬间,像有人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想念”——原来车上每个人都带着同样的牵挂,沿着同一条路去见最亲的人。

昨天坐班车回来,司机师傅跟我打招呼:“姑娘又去看外婆啦?”我点头,他指了指我手里的百合:“这花新鲜,你外婆肯定喜欢。”突然想起第一次坐这趟车时,他帮我搬过装外婆遗物的箱子,还说“慢点儿,台阶滑”。原来这么久,他居然记得我——就像这趟班车,记得每一个乘客的脸,记得每一份要送出去的思念。

其实这趟车哪里是“班车”啊?它是架在“活着的人”和“离开的人”之间的桥,是让思念“有处可去”的船。我抱着百合坐在车上,听着旁边阿姨跟司机聊“上周给老伴买了新棉拖”,看着窗外掠过的电线杆,突然觉得:最温暖的路从来不是最快的那一条,而是“有人陪你慢慢走”的那一条。就像这趟班车,载着满车的思念,稳稳地、慢慢地往心里最软的地方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