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风里总飘着槐花香,巷口便利店的玻璃柜里早早摆出素色纸花,地铁上背着布包的老人手里攥着折叠整齐的纸钱——每年这个时候,北京城里的人都在往各个陵园赶,而今年要去朝阳陵园的人,多了一件得提前搁在心上的事:预约。
去年我陪外婆去朝阳陵园,刚到门口就傻了眼。私家车从陵园入口排到两公里外的马路上,入口处的人群挤得连健康码都扫不利索,外婆攥着外公的照片站在太阳底下,额角的汗顺着眼角往下流,嘴里念叨着“早知道早点来”。今年陵园发通知说必须预约才能进,我一开始还担心外婆嫌麻烦,没想到她听了反倒拍了拍我的手背:“去年挤得连跟你外公说句话都得抢时间,今年能慢慢走,挺好的。”后来我才明白,预约不是“设门槛”,是陵园算过的“人心账”——去年单日接待8000人,墓区里的小路挤得转不开身,烧纸钱的区域烟雾绕得人睁不开眼,连保洁阿姨都得跑着清理垃圾。今年按预约限流到每日5000人,每小时最多放500人,就是想让每一个来祭扫的人,能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好好跟亲人说说话。
预约的流程比想象中简单。我拿手机给外婆操作时,她凑在旁边睁着眼睛看:微信搜“朝阳陵园”公众号,点底下“清明祭扫”栏里的“预约入口”,填姓名、身份证号、同行人数(最多3人),选好日期和时间段——比如4月5日上午9点到11点,提交后立刻收到带二维码的短信。外婆指着屏幕问“这就行啦?”我笑着点头:“到时候刷这个码直接进,不用带身份证。”对了,还有些小细节得提醒:预约要提前3天,每天晚上8点放号;要是老人不会用手机,陵园门口有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帮忙,或者打客服电话010-87390666也行,接线员会一步步教怎么操作。
昨天我提前去踩点,发现陵园里的变化藏在细节里。入口处搭了蓝色遮阳棚,摆着免费的矿泉水和消毒湿巾;墓区的小路上多了举着小旗子的引导员,看见拎着鲜花的人会主动问“用不用帮着找位置”;连烧纸钱的区域都加了烟雾净化器,站在旁边不再呛得人直咳。碰到个正在擦墓碑的张阿姨,她直起腰跟我说:“我今天预约的10点,一来就进去了,擦墓碑时还有师傅过来扶梯子,比去年舒服多了。”她面前的墓碑上摆着一束白菊,花瓣上还沾着晨露,“去年挤得我连花摆整齐都没时间,今年能慢慢擦干净碑上的灰,跟我家老周说说话——比如孙子上周考了满分,家里的月季开了,这些话得慢慢说才像样。”
今早出门时,外婆把外公的照片用红布包好放进布包,又仔细把我买的白菊理了理花茎。我笑着问“紧张吗?”她摇头:“有预约码怕啥?反正能好好跟你外公聊聊。”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地铁上的人还是那么多,但不少人盯着手机屏幕——不是刷短视频,是确认预约界面的二维码。其实预约从来不是“麻烦”,是我们对亲人的心意多了份“认真”:既然要见,就好好见;既然要念,就慢慢念。今年的朝阳陵园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混乱的入口,只有风里的花香、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墓区里轻轻的说话声。这样的清明,才像清明该有的样子——不是赶一场拥挤的“仪式”,是带着心意,好好和心里的人“碰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