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我跟着爷爷去归山陵园给太奶奶扫墓。山脚下的停车场里,停着不少挂着苏A、浙B牌照的车,入口处的咨询台围了一圈人,凑过去听,果然都是问“墓价”的——“双穴墓大概多少钱?”“除了碑钱还有没有其他花费?”“生态墓是不是真的便宜?
归山陵园我算熟,每年来两三次,跟门口的保安大叔都能聊两句。其实这儿的费用没想象中那么“神秘”,无非是几大块:首先是墓位费,这是大头。就像买房子看地段,墓位也讲“位置优先级”——靠近景观湖的“临水区”,或者沿着主干道能看到山景的“观景位”,价格能比边角的“林后区”贵30%;材质也很重要,汉白玉的碑身摸着细腻,但一吨就得几万块,普通家庭选花岗岩的多,耐风化还实惠。上次帮楼下张阿姨问过,她想选个靠近松柏林的双穴墓(太奶奶生前爱听松涛声),花岗岩材质,墓位费大概8万5;如果要在碑身刻夫妻俩的结婚照(用激光雕刻),再加个“松鹤延年”的浅浮雕,得再加1万2——师傅说,雕刻的复杂度决定价格,要是想刻生平事迹,每多100字加2000块,张阿姨算了算,说“刻两句‘相濡以沫五十载’就行,多了怕显乱”。
然后是配套服务的费用,这部分丰俭由人。比如下葬仪式,陵园有自己的司仪团队,想办得正式点,司仪主持、奏哀乐、献花圈,一套下来大概3000块;要是怕麻烦,自己家人带点果盘、香烛,简单鞠个躬,就不用花这份钱。还有后期的管理费,归山是每年交一次,大概是墓位费的1%,比如8万的墓,每年交800块——主要用来维护园区的绿化、保洁,还有墓碑的小修小补。去年太奶奶的碑角被风刮裂了点,给管理处打个电话,师傅第二天就来用云石胶补好了,没额外收钱,说是“管理费里含的服务”。
影响费用最关键的其实是“墓型”。归山的墓型分三种:传统立碑、生态墓(树葬、花葬、草坪葬)、艺术墓。传统立碑是最受欢迎的,价格从6万到20万不等,适合想保留“立碑祭祀”习惯的家庭;生态墓就便宜多了,树葬只要2万5,花葬3万,没有华丽的碑身,换成在梅树或桂树上挂个刻着名字的铜牌,或者在花池里埋个瓷罐——我同事小夏去年给父母选了树葬,就在陵园的梅花园里,每年春天梅花开的时候,他带着5岁的女儿去浇花,说“比立碑更有生气,像爸妈还在陪我们看花开”;艺术墓是定制款,比如设计成“书形碑”(纪念爱读书的老人)或“琴形碑”(纪念喜欢弹琴的长辈),得找设计师画图,价格没个准,最少也要15万往上,适合追求个性化的家庭。
要说怎么选性价比高的,我倒有几个从邻居那学来的小技巧。第一是“提前逛”,别等急着用的时候才买——归山的销售说,提前半年选的话,能赶上园区的“待售墓位”,价格能砍个5%;第二是优先选生态墓,不是说便宜就不好,反而更符合现在的环保理念,归山的生态区维护得特别好,梅花园、桂花园都是专人打理,每年花开的时候,比传统墓区更有生机;第三是问清楚“隐藏费用”——比如刻字有没有字数限制?超过了怎么收费?管理费是一次性交还是每年交?下葬的时候要不要收“场地费”?我邻居去年买墓,就是没问清楚,刻字的时候超了50字,多花了1000块,回来直念叨“早知道提前数好字数”。
其实说到底,买墓不是买“贵的”,是买“安心的”。归山的老管理员王伯跟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