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总带着点清透的温柔——圆明园西路的杨树叶飘成金蝴蝶,风里裹着远处颐和园的桂香,沿着这条路往北走两公里,朱红色铁门后就是西静园公墓。作为海淀区老牌的市属经营性公墓,它没有夸张的门脸,青石碑上的“西静园”三个字刻得端端正正,倒像个藏在都市里的“绿岛”。
跨进大门,第一缕风里都是松脂的清苦——两排三十年树龄的油松像卫兵,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树冠织成绿网,把阳光筛成碎银撒在青石板路上。中心花坛的月季还攥着最后一抹红,旁边的银杏才刚转黄,叶子像小扇子似的晃啊晃。路过的保洁阿姨说,这园子的树都是当年建园时种的,“比我来的时间还长,每棵树都有名字”。这样的环境,难怪不少人说“西静园的价格,藏在每片叶子里”。
说到价格,西静园的墓型分得透亮。最受家庭欢迎的传统立碑,是那种带碑身、墓池的经典款,起步价大概8万——位置在园区边缘,靠近围墙的地方,碑身是浅灰色花岗岩,刻字用的是宋体,免费送一次描金。要是想要好点的位置,比如靠近主路能看到中心花坛,或者有大松树遮阴的“景观位”,价格能冲到15万;材质换成汉白玉的话,还要再加2万,因为汉白玉更润,刻出来的莲花纹能映出影子,“摸上去像玉一样”,销售大姐说。
生态葬是近些年的热门,树葬是把骨灰埋在国槐树下,墓碑做成小铜牌挂在树干上,刻着逝者的名字和一句“风过槐香”,3万就能搞定;花坛葬更省,2万5,骨灰埋在三色堇花坛里,春天花开的时候,整排都是紫的白的,像给亲人盖了床花被子。艺术墓是定制款,上次见一对老夫妻给爱弹琴的女儿做了个钢琴形状的碑,琴键是用黑玛瑙嵌的,琴身刻着“音容如乐”,据说花了25万,因为要找苏州的雕刻师傅,光设计图就改了三回,“每道琴键的弧度都要和女儿生前的钢琴一模一样”。
其实价格差在哪儿?无非是“看得见的舒服”和“看不见的贴心”。位置好的墓,每次来不用走太远,尤其适合年纪大的家属——上次有位70岁的阿姨,非要选离入口近的位置,说“我腿不好,以前陪老伴逛公园都要坐轮椅,现在能少走两步,就能多陪他会儿”。材质好的碑,风吹日晒十年都不会褪色,刻的字还是清清楚楚;配套服务也藏在价格里——比如有些套餐包含每年四次的鲜花祭扫,清明送菊花,中秋送桂花,虽然每年就几百块,但想起亲人墓前有花,心里就暖一点。
买的时候可得多留个心眼。先看资质,西静园的《公墓经营许可证》就挂在接待处墙上,编号能在民政局官网查到,别信那些“内部折扣”的小道消息,去年有个人被骗了3万,说是“能拿到内部指标”,结果根本没备案。再算预算,要是手里有10万,选传统立碑的中等位置刚好,碑身是花岗岩,位置在园区中间,旁边有棵海棠树;要是预算有限,生态葬真的不丢面——隔壁小区的王叔叔选了树葬,说“我爸生前爱养鸟,现在住在槐树上,能听鸟叫,多好”。
还有个小技巧:选晴天去看墓。比如秋天,能看出园区的排水好不好——要是雨刚停,路上没有积水,说明排水系统靠谱;能看出绿化维护得怎么样——墓前的草有没有修剪到一寸高,花坛里的花有没有枯枝,这些细节比价格更重要。上次陪朋友去,刚好赶上重阳节活动,传统立碑打了95折,省了4000块,工作人员还送了一盒菊花糕,说“这是给家属的心意,甜口的,您要是想带点给家里老人,再拿一盒”。
傍晚离开的时候,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