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归山陵园的柏树林,我沿着青石板路往上走,路过几处新栽的银杏——树坑里还留着昨夜的露痕,树牌上刻着“先母陈淑兰之位”,字迹带着温温的墨色。负责接待的李姐说,这是上周刚落葬的树葬墓,家属选了银杏,因为老人生前爱捡银杏果做蜜饯。
归山陵园在杭州西郊的午潮山脚下,背倚青山,前望茶园,是杭州最早推行生态葬的陵园之一。比起传统墓葬区的整整齐齐,树葬区更像一片“生长的森林”——桃树、梨树、香樟、松柏错落着,每棵树对应一个生命,没有水泥墓碑,只有嵌在树干上的铜牌,或挂在树枝上的木牌,写着逝者的名字和一句私人化的话:“爱种花的外婆,这里有你要的四季”“爸爸,你种的月季开了”。李姐说,当初规划树葬区时,设计师特意保留了原有植被,再补栽乡土树种,就是想让“每棵树都有自己的脾气,像每个人的性格”。
说到树葬的价格,李姐翻开手里的登记本,指着最近的几笔记录:“上周的银杏是8800元,包括树的成本、种植养护费、铜牌制作,还有20年的管理服务费;上个月的香樟贵点,12800元,因为香樟长得快,树形大,家属想要更开阔的位置;最受欢迎的是桃树,6800元,花期长,很多年轻人选,说像给爸妈留了一片春天。”她用铅笔圈了圈“服务内容”那一栏,补充道:“价格差异主要在三个地方——树的品种,乡土树种比如桃树、梨树便宜,珍惜树种比如红枫、樱花稍贵;位置,靠近步道或观景台的位置能多晒到太阳,会贵2000-3000元;还有定制服务,比如要不要刻上逝者的手迹,或者每年清明帮忙挂祈福带,这些加起来大概1000-2000元。”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家属的反应。”李姐指了指不远处的梨树,“上个月有位周先生,给母亲选了那棵梨,说母亲生前是小学老师,最喜欢教孩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他本来想选传统墓,但看到梨树的那一刻,突然就哭了——以前每年春天,妈妈都会带他去看梨花,现在这棵树就是妈妈的梨花,每年春天带孩子来,就能说‘这是奶奶的树’。”还有位阿姨,每天来给松柏浇水,说老伴是退伍军人,喜欢“站着的树”:“我每天来聊聊家常,感觉他没走,就在树后面看着我。”
归山的树葬区里,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像在低语,阳光漏下来,洒在每一块铜牌上。其实关于价格,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数字本身——当我们把亲人“种”在土里,让他们变成一棵树,抽枝、发芽、开花、结果,这份思念就有了形状。就像李姐说的:“传统墓是‘埋下去’,树葬是‘种起来’——你给亲人选一棵树,树给你留一份可以生长的牵挂,岁岁年年,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