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张阿姨把装着白菊的塑料袋往臂弯里又搂了搂,站在惠灵山陵园的石牌坊下摸手机。屏幕亮起时,她指尖熟练地点开“惠灵山服务号”,翻出三天前预约的记录——这是她第三回走这个流程了,从前年清明被门口保安提醒“要先预约”开始,她慢慢把“查预约”变成了祭扫前的固定动作。
其实惠灵山搞预约,张阿姨一开始也犯过嘀咕:“好好的陵园,咋还得先‘报名’?”后来跟保安大叔聊才明白,这两年祭扫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清明、冬至那几天,山脚下的马路能堵两公里。“要是不预约,大家挤一块儿,连找个放鲜花的地方都得排队。”保安擦着汗说,“预约了好分流,上午给东边放二十人,下午给西边,大家都能安安静静跟亲人说说话。”张阿姨想起去年清明的盛况——到处是人声,孩子哭闹,连烧纸(现在早不让烧了)的地方都得抢,倒真觉得现在“先约时间”更踏实。
至于怎么预约,张阿姨现在门儿清。她跟小区老姐妹说:“就点‘惠灵山服务号’底下的‘祭扫预约’,填姓名、身份证、时间和人数就行,跟抢超市打折鸡蛋差不多。”她还补充:“预约成功会发短信,要带身份证核对——上回我姑娘帮我约,留了她的号,我到门口没短信,急得直转圈,还是保安帮我查后台才让进。”除了公众号,也能打0510-xxxxxxx的电话预约,或者去门口的自助机操作——那机器屏幕大、字清楚,比手机还适合她这种眼神花的老人。
没预约能不能临时来?张阿姨也问过。保安说,平时周一到周五人少,现场登记身份证、填个表就能进;可到了清明、冬至高峰,没预约肯定进不去。“去年清明有个小伙子没预约,拎着酒站门口急得跺脚,说‘想给爸送瓶酒’,最后经理帮他走了紧急通道——但也就特殊情况通融。”还有回她碰到刚失去丈夫的大姐,哭着说“没来得及预约”,工作人员赶紧领她去办公室,现场约了当天下午的号,还递了温水:“大姐别急,我们有绿色通道。”
现在张阿姨倒觉得,预约不全是麻烦。上回她约了周三上午10点,园区里人不多,松针沙沙响,她把菊花放丈夫墓碑前,坐下来聊了半小时家常——要是从前,早被后面的人催着“让让”了。“你看,连陵园都懂体贴人了。”她摸着墓碑上的名字,嘴角弯了弯。
临走时,张阿姨望了眼园区的桂花树,风里桂香更浓。门口电子屏滚动着“今日预约已满”,她摸出手机,把帮邻居李叔查预约的事记在备忘录里——学会预约,也是跟去世的人“保持联系”的另一种方式啊。
对了,惠灵山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服务号里还能查导览图、卫生间,甚至预约鲜花配送。至于祭扫规矩,现在早不让烧纸钱了,张阿姨早换成丈夫最爱的白菊——“他以前说,烧纸味儿呛,不如鲜花好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