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我陪邻居张阿姨去温泉墓园看已故老伴的衣冠冢。她攥着存折的手有点抖,问我“这里的价格是不是像别人说的那么高?”路上我们还路过墓园门口的桂树,细碎的花瓣落在她发间,像极了去年清明老伴给她别桂花的样子——其实关于价格的疑问,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是藏在“想给爱人一个舒服地方”里的忐忑。

温泉墓园的价格像摊开的银杏叶,脉络里藏着很多具体的“小日子”。最基础的生态葬是树葬,价格在1万到3万之间——不是随便找棵树挂个牌子,而是选好银杏、松或者桂花树后,工作人员会把骨灰和营养土混在一起埋进树坑,第二年春天浇第一遍水时,能看见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管理员说“这是老人变成了树的呼吸”。我见过一对小夫妻选了半山腰的松树葬,才花了2万,男生摸着树干说“我爸生前总带我爬这座山,现在他变成树,我们每年爬上来,就像还在跟他一起走”。而传统的立碑墓,价格从5万起步,往上走的台阶藏在“位置”里:靠湖边能看见波光的,或者在银杏林深处能听见鸟叫的,价格会比路边的贵3到5万;墓碑材质也有讲究,芝麻黑花岗岩比普通青石贵两成,因为耐得住江南的梅雨季,雨打十年刻的字也不会模糊——就像张阿姨说的“要是字模糊了,我怕老伴认不得回家的路”。

温泉墓园墓园价格如何-1

其实价格里还有些“看不见的温柔”。张阿姨本来选了个8万的立碑墓,工作人员提醒她“您要是想每年清明有人帮忙擦墓碑、摆束小菊花,或者中元节帮着烧点环保纸(就是那种一烧就变成灰不会飘的),可以加个每年1200的养护套餐”;还有刻字,普通宋体字是免费的,但张阿姨想刻老伴生前写的毛笔字——那是老伴生病时给她写的“要好好吃饭”,得找专人把毛笔字拓印到墓碑上,再加800块;安葬当天的仪式费也是可选的,比如请师傅念段简单的悼词,或者用非洲菊围个小圈(老伴生前喜欢非洲菊,说像小太阳),加起来1000到3000块不等——这些不是强制的,是“想给爱人最后一点仪式感”的代价。

后来张阿姨选了个6万的立碑墓,在银杏林的第三排,她说“老伴生前喜欢捡银杏果,去年我们还一起捡了装在玻璃罐里,现在这里秋天满树金黄,他肯定能闻见银杏的味道”。离开时她攥着存折的手不抖了,笑着说“原来价格不是数字,是我能给老伴的‘舒服’”。其实温泉墓园的价格从来不是“贵或者便宜”,是“你愿意为爱人的习惯花多少”:喜欢安静就选林子里的,喜欢热闹就选纪念墙的壁葬(3万左右,旁边有长椅,每天有人来坐),喜欢自然就选树葬——就像管理员说的“我们这儿的价格,是给每个老人定制的‘家’的价格”。

那天走出墓园时,夕阳把银杏叶染成金红色,张阿姨摸着口袋里的银杏果(是从墓园地上捡的)说“等明年春天,我要把这颗果子种在墓旁边,说不定能长出小树苗”。风里飘来桂香,我忽然觉得,温泉墓园的价格,其实是“爱”的价格——你愿意用多少心意,换爱人在另一个世界的“舒服”,那就是最适合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