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上海的梧桐叶刚抽新芽,不少人趁着风软日暖去天山陵园看亲人。比起自驾堵在中环路的车流里,坐陵园的班车倒成了更“贴心”的选择——不用找车位,不用算油费,更像一条提前铺好的“思念专线”,把市区的烟火气稳稳接到陵园的松柏间。
常去天山陵园的人都知道,班车主要串着三个“老据点”:人民广场、徐家汇、五角场。最热闹的要数人民广场武胜路站,早7点的班车轮子刚转,就会接上拎着玻璃罐(装着亲手做的青团)的阿姨,还有抱着折叠花圈的爷叔;到静安寺愚园路站,几个穿深色外套的年轻人会匆匆挤上来——他们大多是趁周末赶早,怕晚了太阳太晒;等过了中山公园长宁路站,车厢里会飘起淡淡的菊花香,那是有人把花束用报纸裹着,生怕被风刮坏。全程走内环高架,不堵的话1小时10分钟就能到陵园门口,司机师傅会提前开亮“天山陵园”的牌子,像在跟车里的人说“快到了”。
徐家汇的班车从漕溪北路公交站出发,8点15分的班次最“接地气”——住徐汇南部的阿姨爷叔会带着保温桶,里面装着给老伴留的红烧肉;五角场的班车则是7点30分从淞沪路站走中环,途经江湾镇时,会接上几个背着电脑的白领,他们大多是前一天加班到深夜,赶早班去看已故的父母。常规日子里每天只有3班来回,中午11点、下午2点各有一班返程,所以常有人攥着手机算时间:“要是9点到陵园,留两个小时扫墓,刚好赶得上11点的车。”
节假日的班车会“悄悄加量”。比如清明前两周,人民广场的早班提前到6点半,还多开了8点的加班车——司机师傅说“这时候阿姨爷叔起得早,早点走能避开高峰”;冬至前后,徐家汇的返程车会延长到下午3点,就为了让那些想多陪亲人坐会儿的人,不用慌慌张张赶时间。还有个“小秘密”:要是怕没座位,可以提前一天打陵园电话(5219XXXX)预约,师傅会在座位上贴张便签,写着“预留位”——这是常坐班车的阿姨传出来的“经验”,说“比抢地铁座位还管用”。
坐过班车的人都记得王师傅——他开人民广场线5年了,脸圆圆的,总穿件藏青色工作服。遇到坐轮椅的老人,他会赶紧跳下车帮忙搬轮椅;看到有人把祭品放在过道,会提醒“扶好,等下转弯别摔了”;甚至记得常来的张阿姨——她每周三都去看老伴,王师傅会提前把前排的座位擦干净,因为张阿姨腰不好,坐不得硬椅子。有次一个年轻人赶车迟到5分钟,站在武胜路路口急得哭,王师傅刚好倒车出来,赶紧招手让他上来:“别急,你爷爷肯定等你呢。”那小伙子红着眼眶坐下来,手里还攥着没拆封的香烛,车厢里突然安静下来,有人递给他一张纸巾,有人把窗户关小了点——好像大家都懂,那种“怕赶不上见亲人”的慌。
其实班车最暖的,是它像个“流动的客厅”。有人会互相问“你家亲人在哪个区”,有人会分享“陵园里的桃树开了”,甚至有次一个阿姨找不到亲人的墓碑,全车人都帮着翻陵园地图——司机师傅还掏出手机,翻出存了三年的“陵园分区表”,说“我带你找,上次有个叔叔也是找3区的墓碑”。等车到陵园门口,大家会互相说“慢走”,有人会提醒“别忘了拿保温桶”,有人会帮着扶一下刚下车的老人——这些细节像撒在车里的阳光,把“扫墓”这件事,从“赶路”变成了“陪思念慢慢走”。
傍晚的班车往回开时,窗外的夕阳会把车厢染成暖黄色。有人靠在座椅上打盹,手里还攥着没喝完的矿泉水;有人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