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风裹着些银杏的暖黄,我顺着通惠陵园的青石板路往深处走,远远就看见京韵园的角楼翘檐——像极了老戏台上武将戴的盔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路两边的国槐落了半树叶子,踩上去沙沙响,倒像戏文里敲开场的小鼓,一下一下撞进人心里。
进了园门,首先撞进眼里的是照壁上的《霸王别姬》砖雕。虞姬的水袖飘得像要飞起来,项羽的铠甲纹路里还留着匠人的刀痕——工作人员说,这些砖雕都是请通州老砖匠手工刻的,每一刀都要对着戏文琢磨半宿,生怕漏了虞姬眼尾那点藏不住的愁。廊柱上的楹联更有讲究,"粉墨登场演尽人间百态,余音绕梁留住故园深情",字是瘦金体,笔锋里带着点程派唱腔的幽咽,像老戏院里飘出来的胡琴儿声,绕着廊柱不肯走。连路边石凳都藏着戏味儿,凳面上刻着《白蛇传》"游湖"的片段,白娘子的油纸伞柄弯得像要接住风里的桂香。
沿着曲径往深处走,撞见几位老人围在一棵国槐下。穿藏青外套的大爷正把一杯菊茶放在墓前,轻声说"老哥哥,今天给你带了张派的《望江亭》"。旁边的小音响里飘出张君秋清亮的"独守空帏暗长叹",风把槐叶吹得落在碑石上,像撒了把碎银。大爷说,老伙计生前是戏迷,每周都要去长安大戏院听戏,走的时候念叨"要是能在有戏文的地方落脚就好了"。工作人员插话说,京韵园特意设了"戏迷角",备着音响和经典唱段,有时候还会请票友来唱两句——有位阿姨给父亲定制的碑刻上,除了"自幼爱听《定军山》,老来常哼《珠帘寨》",还雕了把铜锤,说是父亲生前最爱的髯口,"他说挂在嘴边像戴着功勋章"。阿姨摸着碑上的铜锤,眼里泛着光,风把她的白发吹得飘起来,混着唱段里的"张生跳墙",倒像老伙计还在旁边跟着哼。
再往里面走是座小亭,檐角挂着铜铃,风一吹就响出"叮"的一声,像戏台上的小锣。亭子里的石桌刻着戏文名段——"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海岛冰轮初转腾",石凳上刻着生旦净末丑的脸谱,每个脸谱下面都有小字注解:"包拯的黑脸谱代表刚正,貂蝉的旦角脸藏着柔媚"。有个小朋友拽着妈妈的衣角问"红脸的是谁",妈妈指着说"那是关羽,唱《千里走单骑》的,他是忠义的代表"。小朋友歪着脑袋笑:"那等我老了,也要把名字刻在有关羽的地方。"风里飘来小朋友的笑声,混着远处的二黄慢板,连空气都变得软乎乎的。
离开的时候,夕阳把角楼的影子拉得很长。风里突然飘来一段《锁麟囊》的"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我站在园门口回头看——青砖灰瓦上落着银杏叶,刻着戏文的碑石在夕阳下泛着光,连风里都裹着戏文的魂。突然懂了,京韵园哪里是墓地?它是老北京戏文里拆出来的一块净土,把逝者的念想、生者的牵挂,都揉进了每一块砖、每一缕风里。告别不是结束,而是让那些关于京剧的、关于故园的、关于爱的记忆,像余音绕梁一样,永远留着。
风里又飘来一段《贵妃醉酒》,我裹紧外套往回走,怀里像揣了一团暖乎乎的戏文,连脚步都变得轻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