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风裹着玉兰香钻进衣领时,我正站在归山陵园的门口——保洁阿姨蹲在地上捡散落的白瓣,竹篓里的花瓣堆得像小雪山。她抬头看见我,用袖口抹了把额头的汗:“往山脚下走,松林那片的墓能听见松涛声,上星期有个老爷子家属来,说夜里梦见老人在松树下下棋,笑出了声。”选墓地这件事,总绕不开“价格”二字,但在归山,数字从来不是冰冷的标签,它藏在每寸土地的呼吸里,藏在老周擦了一遍又一遍的墓碑缝里,藏在家属离开时轻轻扣上的车门声里。
归山陵园扎在济南南部山区的小青山脚下,背倚泰山余脉的浅黛色山影,面前铺着半坡梨树林——每年四月梨花开时,雪白雪白的花瓣落满墓道,像给大地盖了层温柔的毯。这样的环境注定了它的价格不是“白菜价”,但绝对称不上“高不可攀”。和陵园做了十年后勤的老周抽着烟说:“我们把地分成了三档,不是按‘贵不贵’分,是按‘合不合适’分。”靠近主路的“福泽区”最热闹,适合想省力气的家庭,墓碑挨着柏油路,祭扫不用爬台阶,价格在4-6万;往山腰走的“松鹤区”藏在松林里,风穿过枝桠时会响,像有人在轻声说话,价格5-7万;山脚下的“生态区”最素净,树葬的木牌插在松针里,花葬的花坛里种着波斯菊,价格只要2-3万,好多年轻人说“这样才算真正和自然抱在一起”。
价格的门道,老周摸得比谁都清。“不是越大越贵,得看你要啥。”传统立碑墓的材质里,汉白玉比花岗岩贵一万二——“汉白玉细得能照见人,刻字不容易花,老人活着时爱干净,死了也得给他们用最好的”;带护栏的墓碑要加两千块,“山里风大,护栏能挡点雨,不然墓碑角儿容易裂”;要是想把老人的手书刻在碑上,得加五百块手工费——“上回有个小伙子拿来他爸写的‘宁静致远’,师傅蹲在碑前描了仨钟头,眼睛都花了,这钱得给人赚”。生态葬就简单多了,树葬是在松树下挖个小坑,埋上骨灰盒,木牌上刻着名字和一句“永远和松涛在一起”,价格两万出头,“好多年轻人觉得,与其买块冷冰冰的石头,不如让老人变成一棵树,每年春天发新芽,才算没白活一场”。
归山的价格里,藏着不少“看不见的实在”。停车场是免费的,能停两百多辆车,逢清明、冬至不会堵得慌;休息区的微波炉能热饭,热水瓶永远满着,有回我看见个阿姨在泡方便面,工作人员递了双筷子:“小心烫,这儿有纸巾。”每个月15号是“养护日”,师傅们会拿着软布擦墓碑,把墓前的杂草拔干净,“上回有个家属来,说她妈墓前的月季开得比家里的艳,非得给我们送一箱苹果”。还有导览的小姑娘,说话轻声细语的,会帮着算“这笔钱花在哪儿”:“您看这块地,离卫生间近,离休息区也近,价格五万二,比山顶的便宜八千,其实更实用。”不像有些陵园,工作人员跟着你转,只捡贵的推荐,归山的人总说:“合适比贵更重要。”
最后想和打算来的人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选墓地不是买衣服,别盯着价格标签咬着牙比。归山的老客户王姐选了梨树林旁的墓,价格五万八,“不是最贵的,但每次来能看见梨花开,能听见鸟叫,我家老头活着时就爱蹲在梨树下下棋,这下他该不孤单了”。更关键的是,归山有正规资质——《国有土地使用证》《殡葬服务许可证》都挂在大厅墙上,不会像有些“野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