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总是来得清透,昌平区天寿山脚下的层林渐染成金红,中华永久陵园就藏在这片山水褶皱里——对于许多老北京人来说,这里不是冰冷的墓地,而是亲人“住”在风景里的家。沿着墓道往里走,道旁的老槐树挂着满树金黄,风一吹,叶子飘落在刻着名字的碑沿上,倒像有人轻轻拍了拍碑身,说“来了?

中华永久陵园的选址颇有些“藏风聚气”的意思:背靠天寿山余脉,山体像张开的臂弯把园区拢在怀里;前面是一方人工湖,湖水映着远处十三陵的群峰,连波纹里都带着历史的静。园区里的植物不是随便种的,有跟了陵园二十多年的侧柏,有每年春天开得铺天盖地的玉兰,还有秋天落金毯的银杏——常来祭扫的张阿姨说,她老伴生前爱养鸟,现在墓旁的柏树上总停着几只麻雀,“跟他生前的鸟似的,天天来陪他”。这样的环境,大概就是很多人愿意把亲人留在这儿的原因。

说到大家最关心的价格,参考2024年陵园的公开信息,墓型的定价挺实在。最基础的花岗岩立碑墓在园区中后部,离主路不远,祭扫方便,价格8万元起;如果想要更好的位置,比如临湖或者靠山的汉白玉立碑,价格会涨到15万到30万——临湖的那排墓尤其受欢迎,墓碑对着湖水,春天有野鸭游过,秋天有芦苇飘雪,好多家庭觉得“亲人能守着水,踏实”。更亲民的是生态墓:树葬是把骨灰埋在银杏或柏树下,墓碑做成刻着名字的金属牌,价格3万多;花葬更便宜,2万元左右,墓区种满二月兰和波斯菊,春天的时候,紫色的花铺成海,倒像给亲人盖了床柔软的花被。其实这些价格背后,还有陵园的服务支撑:24小时安保、定期的墓区清洁、免费的祭扫工具,甚至每年清明会帮不方便来的家庭代扫,把照片发给家属——这些看不见的“附加值”,才是价格里最暖的部分。

选墓的时候,其实不用盯着价格表死磕,得结合老人的喜好。比如我认识的李叔,老伴生前爱跳广场舞,选了靠近主路的立碑墓,“她爱热闹,这儿离陵园的小广场近,清明的时候有人拉二胡,她肯定爱听”;还有张大爷,生前是林业工人,儿子给他选了树葬,“他一辈子跟树打交道,现在变成树的一部分,比住在水泥墓里舒服”。手续也不复杂,带好逝者的死亡证明、家属身份证,提前打个电话预约,陵园会派专人带着选位置,不用自己在园区里瞎转。对了,陵园还有免费班车,从昌平线南邵站接人,祭扫那天不用挤公交,这点对年纪大的人来说特别贴心。

北京中华永久陵园墓价格表-1

那天离开时,夕阳把天寿山染成橘红色,园区里的银杏叶落了一地。碰到一对小夫妻在给爷爷选墓,姑娘蹲在树葬区的柏树下,摸着树杆说:“爷爷,这儿的树比家里的阳台粗,你肯定喜欢。”小伙子在旁边翻价格表,抬头笑:“就选这儿吧,明年春天我带奶奶来,给你摘玉兰。”风里飘来桂香,是陵园门口的桂树开了——原来所谓“永久”,不是刻在碑上的字,是山水里的风、树上的鸟、每年都开的花,还有亲人没说出口的“我想你”。中华永久陵园的价格表,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是把“家”的温度,换算成能触摸到的风景,留给最爱的人。

北京中华永久陵园墓价格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