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八宝山,北京人心里总有种特殊的分量——不是因为它常出现在新闻里,而是它藏着太多关于告别的、热乎的故事。作为北京最具烟火气的公墓之一,八宝山人民公墓的价格,从来不是贴在墙上的价目表,而是家属们捧着的牵挂,和公墓想给的妥帖。
早上9点的园区,松风裹着桂香飘过来,保洁阿姨在擦墓碑,几个家属蹲在墓前摆水果——这是八宝山最常见的场景。接待处的王姐说,最近来选墓的人多了些,大多是想给长辈选个“能安心”的地方。目前园区的墓型分两类:传统立碑和节地生态葬。传统立碑是最“接地气”的,毕竟很多人心里还揣着“立碑留个念想”的念头,价格区间在10万到30万之间。比如靠近纪念广场的“功勋区”,因为挨着老革命家的墓区,松柏更密,阳光更软,价格能到25万以上;而西边的“望花区”,能看到园区的月季园,价格在15万左右,不少喜欢花的家属会选这儿。
生态葬是近几年慢慢热起来的,像树葬、花葬、骨灰撒海(不过撒海是免费的,由民政部门组织)。树葬的墓位在“松涛区”,每棵松树下埋着一个骨灰盒,墓碑是一块刻着名字的小铜牌,嵌在树坑里,价格在2万到5万之间。上周有个穿白裙子的姑娘,选了棵银杏树下的树葬位,她说:“我妈生前爱穿白裙子,银杏叶黄的时候,风一吹,就像她的裙子在飘。”还有花葬,墓位在“百花园”,骨灰混在花肥里,种上逝者喜欢的花,每年春天开花的时候,整个区域都是香的,价格比树葬便宜点,3万左右。
其实价格里藏着很多“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墓碑的材质,汉白玉的比花岗岩贵3万,因为汉白玉摸起来温温的,像逝者的手;比如刻字,普通的黑体字100块一个,要是想刻成逝者生前写的字,得找专人拓印,要加2000块;还有安葬仪式,“吉时安葬”要选早上6点,得加500块,因为老人们信“日出而安”。王姐说,上次有个大爷,非要选“辰时”安葬,说“我老伴是辰时生的,得让她‘回家’的时候,和出生一个时辰”,最后加了500块,大爷笑着说:“这钱花得值,像把她的一辈子连起来了。”
八宝山的价格也有“暖”的一面。比如针对低保家庭的“公益墓位”,在“普惠区”,价格只要1万,墓碑是简单的花岗岩,刻着名字和“安息”两个字,但是园区会定期派人打扫,清明的时候还会送一束菊花。还有“代祭扫”服务,疫情的时候特别火,不能来北京的家属,给公墓打个电话,工作人员会帮忙擦墓碑、摆水果、录个小视频,只要200块一次。有个在深圳的小伙子,每年清明都让工作人员帮忙代祭,他说:“我妈走的时候我在加班,没赶上最后一面,现在能让她‘看到’我送的水果,也算弥补点遗憾。”
昨天傍晚,我坐在园区的长椅上,看着夕阳把松影拉得长长的,风里飘着桂香。旁边有个老太太在给墓碑擦灰,嘴里念叨着:“老周,今天我煮了爱吃的红烧肉,凉了,你凑合吃点。”墓碑上的照片里,老头穿着中山装,笑着。突然明白,八宝山的价格,从来不是数字的累加,而是“让逝者安心,让生者放心”的砝码——你愿意为这份安心花多少钱,它就值多少钱。
要是问我“八宝山的价格贵吗?”,我会说:“看你要什么——要的是块土地,它贵;要的是份牵挂,它值。”毕竟,告别的仪式里,藏着我们对逝者最温柔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