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张姐去佛山陵园,她要给去世的父亲选个树葬位。进了大门没闻见烧纸的烟味,倒先听见布谷鸟在松枝里叫——树葬区在陵园东南角,沿柏油路走过去,两边是成排的国槐和侧柏,新种的小树苗绑着绿色支撑棍,抽着嫩黄的新芽;三年以上的成型树已经能遮出片阴凉,风穿过枝叶时,有松针落在手背上,痒丝丝的。
张姐蹲在一棵丰花月季前,手指轻轻碰了碰刚冒头的红芽:“我爸以前在阳台养了三盆月季,总说等退休要种满院子,现在也算圆了他的愿。”佛山陵园在昌平天寿山麓下,是北京老牌的生态陵园,树葬区2018年开放时就没搞传统墓碑阵——每棵树都是一个“家”,骨灰盒埋在树坑旁的浅土里,或直接撒在根系周围,树身挂着定制的铜质姓名牌,有的刻着“爸,下次钓鱼带我”,有的写着“妈妈的花会一直开”,字里行间都是家常的温度。
说到树葬价格,张姐一开始还担心“生态葬是不是变相贵”,真问了才踏实。陵园的树葬分三类:最基础的是“新植树葬”,选刚定植的小树苗(比如侧柏、国槐),连树带定制牌、20年养护费,总共8000到12000;再往上是“成型树葬”,选三五年树龄的成型树(像已经一人高的侧柏),价格15000到25000,好处是不用等树苗长大,站在树底下就能感觉到“已经在这儿了”;还有“主题树葬”,选月季、银杏这种有特殊意义的树种,价格20000到30000,适合想找情感共鸣的家属——比如有位阿姨选银杏,因为老伴是语文老师,总说“银杏叶像小扇子,能扇走夏天的热”。
其实张姐最纠结的不是钱,是“树葬会不会显得不重视”。直到她看见树葬区的日常:有位大爷每周来给老伴的柳树浇水,带着个小喷壶,蹲在树底下念叨“今天小区里的猫蹭我腿,跟你以前养的那只一模一样”;有对小夫妻带着三岁孩子,在妈妈的月季树前种了盆多肉,孩子拍着手喊“妈妈的花会变成小肉肉”。陵园的人说,树葬区的养护都是专业团队负责,不用家属动手,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来——不是为了干活,是想跟树说说话,就像跟亲人唠家常。
离开时张姐定了那棵丰花月季,就在她爸以前养的品种旁边。她摸着铜牌上的名字,轻声说:“以前觉得葬礼要摆好多花圈才热闹,现在才懂,最稳当的纪念,是让他变成风里的花香,变成秋天落在手心里的银杏叶。”风里飘来丝月季的甜香,远处松树上跳下来只松鼠,抱着松果歪头看我们——原来最好的告别从不是把人困在地下,而是让他回到自然里,变成每一次路过时,心头那点暖融融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