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万佛华侨陵园有几个墓地,其实第一次走进园区时,我也没急着数数字——风里飘着侧柏的清苦味,山桃的花苞刚鼓起来,沿着石径走两步,就能看见一块墓碑边倚着半瓶没喝完的茉莉花茶,碑身上刻着"小晴的奶茶搭子",旁边的二月兰刚冒出蓝紫色的小芽。负责接待的周姐笑着说:"这是去年刚葬在这里的姑娘,她闺蜜每周都来,带杯她爱喝的奶茶,坐半小时才走。"
万佛华侨陵园在北京西南的房山脚下,背靠着大房山的余脉,前面流过一条叫"刺猬河"的小河。和想象中整齐划一的墓园不同,这里的墓碑更像"种"在林子里的——每块墓地都围着半圈冬青或者月季,间距宽得能放下一张石桌,有的人家还在碑前摆了小石凳,说是"方便和老伴儿唠唠家常"。负责园区规划的王工告诉我,当初设计时就定了"以自然为底,不挤不抢"的原则:"不是要堆多少块墓地,是要让每个来的人,站在碑前不觉得压抑——你看那棵老槐树底下的墓地,是位老教师,他生前爱下棋,我们特意留了块石棋盘在旁边,现在常有人带着棋子来,说'陪老陈下一盘'。"
要说墓地的类型,倒也能分个大概。最多的是公益生态区,占了园区三分之二的面积,针对普通家庭,每块墓地大约1到2平方米,价格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碑身是简洁的汉白玉或者青石板,刻字也不花哨,大多是"父亲大人安息"或者"爱女小棠"。然后是定制纪念区,在园区的西北角,靠近一片樱花林,这里的墓地更个性化:有家人把逝者的书画刻在碑背上的,有把骨灰盒做成书形的(逝者是位作家),还有的用鹅卵石铺了条小 path,从碑前通到樱花树底下——"我妈生前爱捡石头,说每块石头都有故事,现在这样,她能天天摸着石头看樱花。"定制区的数量不多,也就两百来块,但每一块都像个小"私人博物馆"。还有一块涉外服务区,在园区的东边,因为是"华侨陵园",不少海外华人会把亲人葬在这里,碑身有的刻着中英文对照的名字,有的摆着从国外带回来的纪念品——有位美籍华人,把母亲的旗袍做成了小模型,放在碑前的玻璃柜里,说"这样她就能穿着自己最爱的衣服,看着家乡的山"。
但更打动人的,是藏在数字背后的温度。园区的保洁阿姨会帮行动不便的家属打理墓地:张奶奶的儿子在深圳工作,每年只能来一次,保洁李姐就每周帮着浇花,把碑上的灰尘擦干净;清明的时候,园区会组织"纸船寄思"活动,把家属写的思念卡片折成纸船,放进刺猬河里,说是"让河水把话带给天上的人";还有个"生命故事馆",在园区的服务中心里,里面摆着逝者的老物件——有位医生的听诊器,有位教师的备课笔记,有位厨师的菜谱本,每样东西下面都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王大夫生前用这听诊器救了300多个病人""李老师的备课笔记里,夹着学生送的千纸鹤"。管理员说:"很多家属来的时候,会把逝者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我们记下来,放进故事馆——不是要宣传什么,是想让路过的人知道,这里的每块墓地,都不是空的,里面住着一个'活过的人'。"
那天离开的时候,夕阳把整个园区染成了暖橙色。我看见一位大爷蹲在碑前,用手帕擦着碑上的照片——照片里的老太太穿着花衬衫,笑着比了个"耶"。大爷嘴里念叨着:"老婆子,今天我给你带了糖炒栗子,还是你爱吃的桂花味,你尝尝。"风掀起他的衣角,吹过旁边的月季花丛,花瓣落在碑前的石桌上,好像老太太真的"尝"到了栗子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