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说起陵园,多少会提一嘴天寿。这座蹲在昌平凤凰山脚下的园子,从2000年开园到现在,熬成了“北京优质陵园”的代名词。它的价格走势,像一面小镜子,照见了北京人对“最后归宿”的态度——从“将就”到“讲究”,从“临时抱佛脚”到“提前规划”,每一笔涨价里都藏着实实在在的生活逻辑。

早个十几年,天寿的价格还带着点“接地气”的意思。2010年前后,园子里的传统立碑墓起步价也就8万出头,选个向阳的“吉位”(其实是靠近主路、绿化好的位置),加上刻字、第一年的维护费,12万就能搞定。那时候来买墓的人,大多是刚办完老人后事的子女,攥着存折站在销售处,问得最多的是“离市区多远”“有没有停车位”。有位阿姨回忆,2014年给父亲买墓时,销售还热情推荐“紫东园的新区域”,说“现在买划算,明年可能涨5%”,她嫌贵,选了更偏的御松园,花了10万——现在再去看,当年的“偏区”已经成了热门,同款墓要16万,阿姨每次清明去扫墓,都念叨“幸亏当时买得早”。

价格真正“往上窜”,是从2018年开始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地不够了”。北京早在2012年就停批新的经营性陵园用地,天寿的存量土地像“拆盲盒”,拆一块少一块。以前传统墓能做1.5平方米的立碑,2018年政策收紧,要求“单人墓不超过0.8平方米”,面积缩水近一半,但需求没减——北京60岁以上老人破了400万,每年去世的人里,有1/5想进天寿。供需一拧巴,价格自然往上跳。再加上服务越来越“细”:以前买墓就是买块地,现在能定制“主题墓”——爱书法的老人,墓碑能刻他写的《兰亭序》;爱养花的,墓边能种上他生前养的月季;就连殡仪服务都能“私人订做”,从遗体接送、告别仪式到骨灰安葬,全程有专人跟着,这些“软成本”都算进了价格里。2019年,天寿推出“一对一殡仪顾问”,当年传统墓起步价就从12万涨到了15万,销售说“不是涨价,是服务升级了”。

天寿陵园价格走势-1

最近三年,天寿的价格走势更像“慢爬坡”,稳得很但停不下来。2020年疫情期间,大家都以为价格会降,结果反而涨了8%——因为“怕疫情影响后面买不到”,很多人提前下单;2021年涨了10%,2022年涨了12%,2023年直接到了“起步价18万”。热门区域比如“凤栖园”(因为背靠凤凰山,视野好),一款带石狮子的立碑墓,去年从22万涨到26万,涨幅近20%。就连以前“性价比高”的生态葬,也跟着涨:树葬从3万涨到5万,花坛葬从2万涨到3万——不是“坑变贵了”,是生态葬的“仪式感”升级了:树葬区每棵树都挂了专属纪念牌,定期有人修剪;花坛葬用可降解骨灰盒,埋在月季花丛下,每年清明能收到园区发的“开花照”。有位刚买了树葬的年轻人说:“以前觉得生态葬‘寒酸’,现在看,其实是换了种方式‘陪老人’,价格涨点也能接受。”

至于未来的走势,懂行的人都明白——“只会稳涨,不会下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天寿的“好位置”卖一个少一个,比如紫东园的“龙脉线”(一条天然小水沟,绿化成了景观带),剩下的位置已经不足50个,销售说“年底前肯定卖完,明年价格至少涨15%”。但天寿也在“找平衡”:比如最近推出的“森林葬

天寿陵园价格走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