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昌平的天寿山麓下,沿着京密引水渠旁的小路往上走,苍松翠柏间藏着一片安静的园区——景仰园骨灰林。这里没有刺耳的哀乐,只有风卷着松针掠过墓碑的轻响,很多人把亲人的骨灰安放在这儿,不为别的,就想让思念有个能“扎根”的地方。而几乎每个来咨询的家属,都会问同样的问题:“这儿的墓地是永久性的吗?
在中国殡葬管理的框架里,从来没有“永久性墓地”的法律定义。1997年施行的《殡葬管理条例》早有明确规定:墓穴和骨灰格位的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20年,期满后需办理续期手续。景仰园作为北京市民政局批准的正规殡葬设施,自然要遵循这一规则。但很多人容易混淆“所有权”与“使用权”——园区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我们购买的并非土地本身,而是将亲人骨灰安葬于此的使用权,就像租下一间“思念的容器”,租期到了,再续上就行。
作为北京市属的老牌殡葬单位,景仰园从1999年运营至今,已经走过24个年头。这些年里,它用行动给出了比“永久性”更踏实的答案:每到使用期限前1-2个月,园区会通过电话、短信或信件提醒家属续期;续期手续简单到只需要带齐身份证、安葬证,到服务中心填一张表、交一笔按物价标准核定的费用;哪怕是到期未及时续期的墓穴,园区也不会随意处置,而是先联系家属,实在联系不上才会做集中保管。更难得的是,园区的维护从不停歇——苍松每年修剪,墓碑上的青苔定期擦拭,连小径上的落叶都会在清晨扫干净。有位连续10年过来扫墓的阿姨说:“我母亲的墓碑旁边,那棵小松树从手指粗长到了碗口粗,园区的师傅每年都帮着剪枝,比我照顾得还仔细。”
真正的“永久”,从来不是一纸冰冷的承诺,而是情感的持续安放。景仰园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温度:有人在亲人的墓碑旁种了株月季,园区就帮着浇水施肥,每年春天花开时,都会拍张照片发给家属;有人把亲人的生前照片做成瓷像嵌在碑上,园区会提醒“夏天别让太阳晒太久,容易褪色”;甚至有位老人去世前特意交代,要把自己的骨灰和老伴合葬在景仰园——“因为我知道,哪怕我走了,这儿的人会帮我陪着她。”去年冬至,我在园区碰到一对兄妹,他们蹲在父亲的墓碑前,把煮好的饺子放在石台上。哥哥说:“爸生前最喜欢吃白菜饺子,我们每年都带过来。”妹妹补充:“这儿的石凳还是去年新换的,坐着舒服,爸肯定喜欢。”
回到最初的问题:景仰园骨灰林墓地是永久性吗?从法律条文看,它有明确的使用期限;但从情感守护看,它是“永久”的——因为景仰园会一直在这里,守着那些树、那些碑、那些没说出口的想念。就像园区里常听到的一句话:“最好的怀念,不是找个‘永久’的地方,而是找个能让思念一直‘活着’的地方。”而景仰园,就是这样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