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八宝山人民公墓,北京人总有点特殊的情感——它坐落在长安街西延长线的起点,背靠西山余脉,门前的柏油路连着重阳桥,往东边开半小时就是天安门。2018年的时候,我陪着朋友去给去世的外婆选墓地,那会儿的八宝山,没有现在这么多新建的景观,却保留着老北京墓地特有的烟火气:门口的报刊亭还在卖纸花,接待室的玻璃上贴着褪色的"生态葬宣传画",工作人员穿着藏青制服,说话带着点京片子的热乎劲儿。
那会儿咨询价格的家属不少,周末的接待室里总飘着保温杯的茶香,大家捧着资料围在桌前,问得最细的就是"不同墓型到底差在哪儿"。工作人员会翻着价目表解释:"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树下,上面立个巴掌大的汉白玉牌子,刻名字和生卒年;壁葬是嵌在北墙的格位,跟书架似的,每格能放骨灰盒,外面有玻璃门;传统立碑就是带石碑和墓基的,占一块小地儿,能摆鲜花水果。"2018年的价格挺实在——树葬1.2万到2.8万,取决于树的品种:银杏树旁的贵点,因为叶子黄的时候好看;松树底下的便宜些,但四季常绿。壁葬更划算,8000到1.5万就能拿下,好多住在老城区的阿姨选这个,说"占空间小,扫墓不用蹲在地上"。传统立碑是真不便宜,普通位置5万起,要是挨着园区里的"烈士纪念墙"或者小湖,得8万以上,有次碰到个叔叔,咬着牙说"要给我爸选个能看见湖水的位置,他生前爱钓鱼",最后花了9万8。
为什么2018年是这个价?其实藏着不少"潜台词"。首先是位置——八宝山离城里太近了,从复兴门打车过去也就20分钟,对于那些住东城、西城的家庭来说,清明扫墓不用跑远路,这位置本身就值点钱。再就是政策,2018年北京正在推"节地生态葬",树葬和壁葬有民政部门的补贴,虽然不多,但价格能压下来。还有服务,那会儿八宝山已经有了24小时监控,每个月会有人给树浇水、给壁葬格位擦玻璃,甚至能帮家属预约"代祭"——要是没时间来,工作人员会拍段视频发过去,对着墓碑鞠个躬,摆上家属寄来的鲜花。这些看不见的成本,都揉进了价格里。
朋友最后选了树葬,位置在园区西北角的银杏林里,1.8万。工作人员说,这排树是春天刚种的,等秋天叶子黄了,整个林子里跟撒了金似的。选位置那天,朋友蹲在树坑旁边,摸了摸新翻的泥土说:"外婆生前爱画银杏叶,说像小扇子,这下她能天天守着了。"旁边有个阿姨跟着女儿来咨询,指着树葬的资料叹气:"我妈走的时候说要'归回土里',要是早知道有这选项,也不用纠结立碑了。"那会儿的家属都挺实在,没人攀比价格,更多是想"让老人遂了心愿"——选树葬的是图个"环保",选壁葬的是图个"方便",选立碑的是图个"踏实"。
现在想起2018年的八宝山,不是冰冷的数字,是银杏林里刚冒芽的新叶,是壁葬区玻璃门上的指纹印,是工作人员递过来的温水杯。其实价格从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股子"把先人当家人"的热乎劲儿——就像朋友说的:"外婆的位置旁边有棵小银杏,现在应该长得比我高了吧?"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像是有人在说"我在这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