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裹着玉兰香钻进窗户时,妈妈正蹲在阳台整理外公的旧毛衣。她把叠得方方正正的毛线衫放进布包,抬头说:“下周有空吗?陪我去长安园看看你外公。”我一边应着,一边摸出手机——去年清明朋友没预约,在长安园门口等了40分钟的画面突然跳出来。想必不少人和我们一样,对着导航里的“长安园骨灰林”地址,先皱起眉头:现在去这儿,到底要不要提前预约?
答案其实藏在“场景里”。长安园的工作人员说,要不要预约,核心是“人流”。如果是清明(3月底-4月初)、冬至(12月中旬-冬至)这样的“超级高峰”,预约是必须的——园区会通过预约系统控制每小时的人流量,避免大家挤在墓碑前都转不开身。但如果是平时,比如周一到周五的上午,或者周末的下午(比如2点以后),完全不用预约,直接扫健康码就能进。我上周三陪邻居阿姨去的时候是下午3点,门口的保安笑着说:“这会儿人少,进去慢慢逛。”阿姨蹲在她先生的墓碑前摆菊花,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旁边的松柏沙沙响,倒比高峰时更安静。
要是真赶上高峰,预约也不用犯难。最方便的是“西安长安园”微信公众号——点底部“祭扫服务”里的“预约入口”,填三个信息就行:亲属姓名(比如外公的名字)、亲属身份证号(记得提前问家里老人要,别到时候翻手机找半天)、预约时段(一般分上午9-11点、下午1-3点、3-5点,建议选上午,阳光好)。提交以后,手机会立刻收到一条带“预约码”的短信,到时候直接扫这个码进园区,比健康码还快。要是家里老人不会用手机,打园区电话029-85671888也行,工作人员会帮忙登记,声音挺暖的:“阿姨,您记着带身份证,到时候门口找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帮您刷。”
除了预约,还有几个“避坑小技巧”要告诉你。比如交通:自驾的话走包茂高速引镇出口,下来右转500米就是,园区有免费停车场,但高峰时要早去1小时(比如8点半到,能抢到靠近大门的位置);坐公交可以选917路,到“长安园站”下车,走10分钟就到,不用转车。再比如园区规定:不能烧纸、放鞭炮,只能带鲜花或者绢花(上次我带了外公最爱的向日葵,插在墓碑前的陶瓷瓶里,比烧纸更让妈妈安心)。还有,园区里有免费的饮水点和休息椅,要是走累了,可以坐下来歇会儿——风里有松针的味道,像外公以前种的松树。
其实说到底,去长安园的意义,从来不是“走流程”。妈妈蹲在墓碑前,摸着刻着外公名字的石碑说:“你外公以前总说,‘人老了,就想有个安静的地方’。现在这样,提前问清楚要不要预约,不用排队,不用着急,才能好好坐下来,和他说说话。”是啊,我们怕的从来不是“预约”本身,是怕因为没准备好,把“看亲人”的心情变成“赶时间”的慌乱。不管要不要预约,提前查一查、问一问,让每一步都慢一点——毕竟,风会等你,墓碑前的菊花,也会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