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阿婆今早摆开竹筐,新鲜艾草裹着露珠,竹匾里的清明粿还冒着热气——清明的脚步,比往年的风来得更实在些。只是今年去佛山陵园的路,多了个“小步骤”:得先在手机上约个“时间位”。

上周我帮外婆调手机的时候,她举着老花镜凑屏幕前问:“这预约是要‘抢位置’?我跟你外公说了几十年话,难道还得排号?”我笑着点开工公众号给她看:“不是抢,是给咱们留个‘稳稳的时间’。”想起去年清明的混乱,倒觉得这“小步骤”,其实是颗“定心丸”——去年跟着爸妈去陵园,刚到牌坊就被人群裹住,妈妈攥我手攥得指节发白,爸爸举着祭品盒子踮脚,纸花被挤得歪了角,后来听说有位拄拐杖的爷爷被挤到台阶下,还有个小朋友哭着找妈妈。那些慌乱的碎片,今年该用预约把它们“拼”成稳当的模样。

其实预约的过程,比煮一碗清明粿还简单。打开“佛山陵园”公众号,底下菜单栏点“清明服务”,选“祭扫预约”,填好姓名、身份证号,挑个合适的时间段——外婆选了4月5号上午9点,说那会太阳刚爬过陵园的玉兰树,照在墓碑上暖,跟外公说话也舒服。提交之后,手机“叮”一声弹出二维码,截图保存就行。外婆盯着屏幕里的二维码笑:“这倒好,比我去菜市场抢新鲜菜简单。”我补充一句:“记得提前半小时到,门口有工作人员扫码,不用挤着掏身份证啦。”

佛山陵园清明节必须预约-1

昨天提前去踩点,陵园门口的景象比去年清爽太多——没有长到马路上的队伍,卖纸扎的摊子规规矩矩摆在指定区域,工作人员穿着红马甲站在入口,扫码的动作利落,偶尔有人问“预约码在哪”,立刻有人上前帮忙找。走进陵园里,往常挤得没法落脚的玉兰树下,居然能站着好好摆祭品——有位阿姨蹲在墓碑前,把橘子摆成整齐的小堆,轻声说:“今年不用急着赶时间,我多陪你坐会。”风掀起她鬓角的白发,落在碑前的百合花瓣上,比去年的拥挤更让人安心。

旁边的保洁阿姨擦着石凳跟我闲聊:“昨天试运营的时候,进来的人都夸‘舒服’。以前清明三天,我们得拿着扫帚追着人群扫,垃圾堆得跟小山似的,今年分时段进来,垃圾少了,我们也能慢慢扫,还能帮着扶扶老人。”她指着不远处的休息区:“你看,那边新增了爱心椅,还有免费的茶水,要是预约了时间段,就算来早了,也能坐着等会,不用站在太阳下晒。”

其实清明的心意,从来不是“赶早”或“凑热闹”。就像阿婆说的:“跟故人说话,要慢,要沉下心。”预约不是“限制”,是把原本挤成一团的想念,拆成一段段温柔的时光——你选清晨的风,我选午后的阳,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时间位”里,好好摸摸墓碑上的名字,好好把想说的话,慢慢说给想念的人听。

佛山陵园清明节必须预约-2

傍晚回家的时候,巷口的阿婆已经收了竹筐,竹匾里剩下的清明粿凉了,却还留着艾草的香。她喊我过去拿一个:“明早帮我预约下,我跟你阿公说,今年的清明粿,我带了热的来。”我接过清明粿,糯米的软裹着艾草的苦,像极了清明的味道——有些东西没变,比如对故人的想念;有些东西变了,比如更稳当的心意,更温柔的仪式。

佛山陵园清明节必须预约-3

佛山陵园的“预约”,不过是把“急急忙忙的想念”,变成“稳稳当当的陪伴”。毕竟,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牵挂,值得我们用一点“小耐心”,换一段“不慌张”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