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总带着点清冽的诗意,尤其是八达岭脚下,长城蜿蜒处的层林尽染,连风里都飘着槐叶的干香。2015年的秋天,我跟着做殡葬行业的朋友老周去八达岭陵园踩点,他开着那辆破桑塔纳,后备箱里装着半箱矿泉水和一摞皱巴巴的价目表,说“今天带你开开眼,什么叫把墓地做成‘活的风景’”。

陵园的朱红铁门推开时,有阵桂香飘过来——门口种着两棵老桂树,花已经开得满树都是。老周翻出价目表递我,纸页边缘卷着角,上面的数字倒看得清楚:树葬3万到5万,每棵国槐或侧柏下埋个小巧的骨灰盒,树牌是木质的,刻着逝者名字和生卒年;草坪葬4万到6万,骨灰盒埋在草坪下30厘米深的地方,上面立块巴掌大的石牌,刻着简单的花纹,旁边种着二月兰和波斯菊;传统立碑贵些,8万到15万,石材是房山汉白玉或青灰石,碑身刻着龙凤、松鹤之类的纹样,碑前有个小香炉,供家人烧纸或放鲜花。“你看这生态墓型,”老周用手指戳戳“树葬”那行字,“这两年卖得火,年轻人来选的多,说‘别占着土地,让树替我们陪着爸妈’。”我蹲在树葬区的槐树下,摸着一块刻着“爱女小棠之墓”的木牌,阳光穿过树叶洒在上面,木纹理里还留着去年刷的清漆味,突然觉得,这样的归宿倒比挤在市区公墓的水泥碑里,更有温度。

价格这事儿,老周后来跟我掰扯过。八达岭陵园在延庆,离市区得开一个半小时,地价比海淀、朝阳的公墓低不少;再加上2015年刚流行生态葬,墓型设计不用做复杂的雕刻,材料用了环保的仿石材或再生木,成本下来了;还有政策补贴——2014年北京出了殡葬改革意见,鼓励生态安葬,陵园当时给树葬减5000,草坪葬减3000,等于帮客户省了笔钱。那天我们碰到一对老夫妻,老头拄着拐杖,老太太扶着他的胳膊,站在草坪葬区的二月兰旁边。“咱们选这儿吧?”老头指着一块空着的草坪,“我年轻的时候在这儿当工兵,挖过长城脚下的排水沟,那时候这一片还是荒地,现在变草坪了,多好。”老太太眯着眼睛笑:“行,我记着你以前总说,想躺在有草的地方,闻着花香。”风掀起老太太的衣角,二月兰的紫花瓣飘起来,落在她的银发上,我突然懂了——价格数字背后,藏的是普通人对“最后一站”的期待:不是多贵的石材,而是一个能接住回忆的地方。

现在再看2015年的价格,总像翻一本旧日记。去年陪朋友去八达岭陵园,发现树葬已经涨到6万,草坪葬8万,传统立碑直接跳到25万。老周早就改卖绿植了,他说:“现在的价儿,我都不敢跟以前的客户提,怕人说我坑人。”但我倒觉得,2015年的价格不是用来对比现在的“贵”,而是用来记住:记住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放下“面子”,捡起“心意”;记住殡葬从来不是“消费”,而是“纪念”;记住八达岭脚下的风,不管多少年过去,都会吹过每一棵槐树、每一片草坪、每一块刻着名字的石牌。

八达岭陵园2015年价格-1

那天离开陵园时,老周把车停在路边,我们望着远处的长城,风里又飘来槐叶的香,跟2015年的味道一模一样。“你看那长城,”他点了根烟,烟圈飘向天空,“千年了,还是那样,而我们的日子,就像长城上的砖,一块一块叠着,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温度。”我望着陵园里的银杏树,叶子正黄得透亮,突然想起2015年看到的那块木牌——“爱女小棠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