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雨刚歇,长青园骨灰林的香樟树还凝着水珠,最近总有人抱着手机问我:“明天想去看爸妈,用不用提前预约啊?”其实这个问题,我上周刚陪邻居张阿姨验证过答案——2024年起,长青园的祭扫时段早就实行“预约制”了,不管是周末还是工作日,没预约还真进不去。
上周三早上,张阿姨攥着旧照片说“想给老伴送束菊花”,我提醒她先预约,她摆着手说“以前不用这一套”。结果到了园区入口,没预约的队伍排了二十多米,有人急得跺脚,有人打电话叫家人赶紧线上抢号。我们刷了提前一天在“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公众号约的二维码,直接走了快速通道,张阿姨盯着入口的“预约提示牌”,小声说“还是你们年轻人懂规矩”。其实园区的预约流程不复杂,点进公众号“民政服务”板块,选“骨灰林祭扫预约”,填好姓名、身份证号和祭扫时间,五分钟就能搞定——哪怕你是头回用手机,跟着提示走也不会错。
为什么一定要预约?我问过门口的保安师傅,他说去年清明当天,没预约的人挤得园区大门都关了三次,有位老人差点被挤倒。现在好了,预约把人流分成了上午9-11点、下午1-3点两个时段,园区里的小路不再堵得水泄不通,连风里的桂花香都能慢慢闻得到。上周末我去的时候,碰到一对小夫妻,他们说“本来以为预约麻烦,结果到了之后发现没那么挤,能坐下来给爷爷读段他生前喜欢的报纸,比去年挤得满头汗强多了”。说到底,祭扫本来就是件走心的事,与其在人群里慌慌张张烧纸,不如在有序的环境里,好好和想念的人“说说话”。
也不是所有情况都要预约——如果你是7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带着身份证直接找现场工作人员,他们会开“绿色通道”;要是真的临时有事忘了约,也能在入口处的“应急窗口”试试抢当天的余号,但能不能抢到全看运气。对了,预约还有个小细节要注意:每个账号最多能约3个人,入园时要带好身份证或者亲属关系证明(比如户口本),别像上次我同事那样,光带了预约码没带身份证,又跑回家取,耽误了半天。
其实想想,预约从来不是“麻烦”,而是“贴心”。它让园区少了拥挤的慌乱,多了从容的空间;让我们不用在门口吵架,而是能安安静静地把鲜花放在墓碑前,说一句“我来了,你还好吗”。最后再啰嗦两句:预约后最好提前10分钟到,别错过时段;园区不让烧纸、放鞭炮,带束白菊或者手写的卡片更有温度;最近天气多变,记得穿双防滑的鞋子——毕竟从停车场到骨灰林,还有段种满松柏的小路要走呢。
说到底,我们去长青园,不是为了赶热闹,是为了和心里的人“重逢”。一份提前的预约,不过是为这份重逢,多添了一点温柔的铺垫而已。